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新中国解决边界问题典范
2009年07月10日 10:30《文史精华》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周恩来:“与缅甸问题解决好,作为典范”

为了和缅甸领导人直接交流意见,周恩来决定在出访亚欧11国之前主动邀请吴努访问中国。1956年10月25日到11月4日,周恩来同前来北京访问的吴努进行了4次会谈。中国政府根据和平外交政策和对中缅边界问题调查研究的结果,通过吴努主席向缅甸政府提出建议。建议中对中缅之间的3段未定界除阐明这是过去历史上由英国殖民者所制造和遗留的问题外,还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并且认为建议中的各点应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第一是关于佧佤山区的一段,即所谓“1941年线”。在中缅两国政府进行商谈的过程中,缅甸的领导人曾经表示能够理解中国人民对于“1941年线”的不满情绪,但是鉴于这段边界已经通过当时负责的中英政府以换文划定,因此要求中国政府予以承认,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在1952年由于追剿国民党部队而进入“1941年线”以西地区的中国军队撤回。中国政府认为,在边界问题上,根据正式条约而提出来的要求,应该按照一般国际惯例予以尊重,但是这并不排除两个友好国家的政府通过和平商谈求得对双方公平合理的解决。为了促进这种公平合理的解决,为了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气氛,中国政府在向缅甸政府提出的原则性建议中表示准备把中国军队撤出“1941年线”以西的地区。同时要求,在中缅两国政府没有对“1941年线”问题取得最后协议并且竖立界桩以前,缅甸军队不进驻中国军队自“1941年线”以西所撤出的地区。但是缅甸政府的工作人员可以进入这一地区。

第二是关于勐卯三角地区。中国政府在向缅甸政府提出的原则性建议中指出,由缅甸继续对中国的一块领土保持“永租”的关系,是同中缅两国的平等友好关系不相称的,表示愿意同缅甸政府商定如何废除对勐卯三角地“永租”关系的具体步骤。

第三是关于尖高山以北的一段。中国政府根据对历史事实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向缅甸政府提出建议:从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的部分,可以按照习惯边界线划界;从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的一段,除片马、岗房、古浪地区应该归还中国以外,原则上可以按怒江、瑞丽江(又名龙川江)、太平江为一方和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划定边界。同时要求,在中国军队撤出“1941年线”以西地区的同一时期内,缅甸政府也把军队从片马、岗房、古浪撤出。在这一段最后划界以前,缅甸政府可以保留在片马、岗房、古浪地区的行政管理,而中国政府保证,在这一段边界最后划定以前,中国军队将不进驻这个地区。

在中缅两国的边界谈判中,周恩来提出了“互谅互让”的主张。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周恩来坚持先弄清事实的由来,抱着现实的态度,通过友好协商,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为了营造一个融洽的气氛,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家中单独会见了吴努。吴努表示:“整个说来,中国政府的建议是公平的。”周恩来显得很高兴:“我们不仅以这样的原则来对待中缅边界问题,而且也用同样的原则来对待我们同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蒙古、朝鲜、越南的边界问题。”事后,吴努告诉周恩来:“我和缅甸政府的一些人都感到满意,内阁的外交小组也认为周总理的建议是合理的。”吴努还说,“现在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缅甸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中国能提出这样的方案,我们非常满意。”

双方对于谈判都很满意,周恩来说,把“与缅甸的边界问题解决好,作为典范”。这是周恩来酝酿已久的想法。

周恩来与吴努的这次会谈虽然没有达成正式协议,但两国领导人就如何解决边界问题在原则上达成了协议,会谈之后发表了联合公报,宣布中缅两国政府取得谅解,从1956年11月底起,中国军队撤出“1941年”以西地区,缅甸军队撤出片马、岗房、古浪地区。1956年底以前,中缅两国政府分别完成了撤军的工作。这就为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缓和的气氛和良好的开端。

1956年12月10日,周恩来在访问欧亚11国时访问了缅甸,借此机会同缅甸政府总理吴巴瑞、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吴努等领导人,就两国边界问题继续进行了商谈,进一步澄清了彼此的观点。

在访问期间,中缅两国总理出席了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举行的中缅边境1万多人参加的联欢大会。这次大会是继1956年3月间在缅甸克钦邦雷基举行的第一次边民大会之后举行的,它进一步加强了两国边界居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相互了解,并创造了有利于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良好气氛。12月20日,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两国关系继续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并表示中缅边界问题“更接近于达到双方满意的解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宋凤英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