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抗美援朝] |
金城战役中,向前线运送弹药的汽车队
每一车物资,都是人命换的
在朝鲜战场,死亡就像影子,触手可及。入朝的第二天晚上,陈序趁着夜色向南开进。当时为了防备美军空袭,汽车的大灯都拆了,司机要摸着黑向前行进。当时是二月份,河水结了冰。在夜色下,反光的冰面看上去和公路非常相似。陈序一没留神轧到了冰面上,车子打了两个滚倒扣在了冰面上。
翻车后,陈序和副司机试着从车里钻出来。但在冰冷的河水中,没过多一会儿,两个人就都失去了知觉。幸运的是,一名巡逻的朝鲜老大爷发现了倒扣的汽车和两名冻僵的中国士兵。第二天白天,冰面化开,水面上就能看见嘎斯51的6个轮子。几个五六十岁的朝鲜老人从附近的村庄凑了四头大牛,把车拖了上来。陈序放掉车厢里的水,收拾一下汽油,上车一打火,"咔咔咔"!发动机立即清脆地响了起来,在冰水里泡了十几个小时的嘎斯51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正常发动了。
收拾好翻进冰河的车子后,陈序抵达平壤。在那里,陈序接受了向前方送黄油的任务。当时,志愿军对付美军飞机唯一的武器就是高射炮,而高射炮离不开黄油。陈序装了11桶黄油,在加上随车带的一箱汽油,足足3吨多,开着嘎斯51继续向南行进。
过了平壤还是爬山。为了尽快抵达,陈序趁傍晚日落前就出发了。天色尚亮,陈序的车速也很快,大约有70多公里/小时。这时,一辆志愿军运输大米的卡车从后面超车。那天山路左侧是沟,右侧是山,后车从右侧超过陈序后,由于车速过快,回轮的时候后车轮刮到了陈序车的前保险杠,两辆车顿时失控。陈序的车冲到了沟下,撞到了一棵树上,副司机重伤,车子损毁。那辆车的副司机从车门飞了出去,当场牺牲,车上的45袋大米全都甩到了山沟里,空车在路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经过紧急商量,陈序决定把黄油转到空车上,留下那名司机在这里照顾自己受伤的副司机,并看护车辆物资和烈士遗体,自己驾车继续向前送油。后来,通过其他路过的志愿军司机,陈序得知,当天夜里美军发现了这辆车,把车子炸成了一团灰。这样一来,这辆原本用来送米的嘎斯51成了陈序的车子,陈序驾驶这台嘎斯51,在朝鲜连续跑了5年、17万公里,从没出过故障。这在朝鲜战场志愿军运输线上,绝对是个奇迹。当时的标准是,驾驶一台车安全行驶5000公里,记大功一次,但除了陈序没有人能够立上这个功。在朝鲜跑上两三年的志愿军汽车兵们,几乎没有不换上十台八台车的。
今天,从文字中感受战争的人,也许可以能理解骑兵和战马的感情,却想象不到汽车兵和汽车的感情。在陈序看来,他的这辆嘎斯51是有生命的。陈序在朝鲜的5年多,从没让别人碰过他的车。一次,陈序的眼睛上火,一只眼睛睁不开,部队准备换人开车。陈序舍不得自己的车,硬是用一只眼睛把车开上了前线。这辆嘎斯51开了10万公里才大修,在当时绝对算是个成绩。
揭秘,鲜为人知的运输物资
今天,关于当年志愿军铁血动脉的故事,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讲得很多,但车上到底拉的什么东西,却鲜有介绍。对交战双方来说,打仗就是扔钱,几十万大军的给养、被服、武器、弹药,都要靠汽车一辆辆地运过去。陈序在朝鲜的5年多,拉过炮弹、枪支、工程材料,也后送过伤病员和俘虏。
当时,美军对志愿军运输线上的桥梁重点"照顾"。志愿军工程兵部队架桥需要大量的工程材料搭建浮桥,陈序就把一箱箱的檩子、三角钉送上去。战争后期,陈序最高兴的是往前方送喀秋莎炮弹。喀秋莎的炮弹很长,横着放在嘎斯51的车厢里,最多只能装7发。一卡车炮弹,转眼间就打光了,马上需要新的弹药补充上来,可见喀秋莎虽然威力大,但对后勤输送的要求很高。
车辆从前方下来,一般会带上志愿军伤病员或敌军俘虏。伤病员在前方野战医院进行紧急处治后,就要送到后方医院进一步治疗。这个后送的过程一般要持续3天时间。3天内,伤病员无法换药。陈序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停车伪装时给伤病员送上饮用水和干粮,后送过程中伤病员是很遭罪的。至今,后送伤员的情景在陈序脑海中仍历历在目。无论车厢里的战友伤得有多重,车子该冲封锁线的时候还是要猛冲,加之很多重伤员也得不到换药和治疗,只能大喊来减轻痛苦。
行车途中的吃饭方式也很特别。老汽车兵们都有经验,每次出车时,先把好吃的罐头、饼干一猛子吃饱。第一顿一定要尽可能多吃,这就是运输线上的生存法则。因为今后的行程无法预料,一旦出现意外,身体里多储备些能量就能增加活下去的希望。
拉俘虏的车要安静得多。陈序拉过好几个国家的俘虏兵。俘虏们很老实,后送过程中,志愿军有时甚至都不配押车的战士,一车厢十几个俘虏都乖乖地坐着,静等着到达战俘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