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资料图片
当下,在青岛的马路上自行车的影子已经不多见了,可在上世纪80年代,青岛自行车拥有量最高达到54万辆,青岛生产的自行车也曾经辉煌一时,从“大国防”到“大金鹿、小金鹿”,在全国各地叫得很响。再往前追溯,德国年历记载,青岛是中国最早拥有自行车的城市,早在20世纪初德国传教士就将自行车带到了青岛。下面的文字带领读者回到车铃叮当响的年代。
20世纪初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青岛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在法国巴黎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这种自行车虽然仍旧用脚蹬地才能前行,但是可以一边前行一边改变方向。德莱斯式自行车一问世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随着20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了青岛,时间是1903年~1905年。那时的自行车价钱昂贵,骑车的人多是洋行买办阶层的阔佬阔少们。他们拉响车铃(那时是拉铃)招摇过市,神气十足,旁若无人。当时主要是“站人牌”和“飞鹰牌”,全是大飞轮的,老百姓称为“不吃草的小毛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产的“宫田牌”、“富士牌”大飞轮自行车,又源源不断地输入青岛。随后,英国的“兰陵牌”、“三枪牌”大飞轮自行车也相继涌入。当时不仅青岛,整个山东甚至华北各地区的自行车市场,也被英、日、德各国所垄断。
青岛本地自行车萌芽于1915年
创建于1915年的青岛自行车公司,是我国自行车工业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青岛山西路上的同泰车行则是第一个采用民族资本开设自行车零部件维修、装配业务的商家,老板名叫曹海泉。随后,德兴、福兴、德兴太、同和太和润大等车行陆续问世,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青岛民族自行车工业的第一个辉煌。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摧残。1940年,多数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和整车组装厂被日商强占,或受到摧残而关闭,“铁锚”牌自行车从市场上隐退。与此同时,日商则乘机在青岛组建两家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并开办了35家经营整车和零部件的商行。到1945年日本投降,青岛仅剩下6个自行车生产民族企业,勉强维持生产。日本投降后工厂被收回,同泰橡皮工厂改名为“同泰橡胶厂”,除生产自行车轮胎外还生产小推车轮胎。青岛的民族工业开始复苏,原停工、转产、倒闭的自行车生产厂家陆续恢复生产。但是由于内战,通货膨胀等原因,各企业经营困难,刚刚复苏的青岛自行车行业重新陷于危难之中。到1949年青岛解放时,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只有53个,从业人员423人,且设备陈旧、简陋。其中,有21个濒临破产。
作者:
邱庚亮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