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中日关系] |
日本对中国“不买账”由此而起,以后日本便同唐朝、元朝对抗,甚至为拒绝臣纳贡不惜同忽必烈对抗。其实忽必烈很有洞察力,从日本与唐朝争夺朝鲜的主导权和不愿回到臣属关系就判断出日本不是省油的灯,迟早会给亚洲大陆带来祸害。与其让其做大,不如先发制人,及早解决之。
果然到了明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经济、文化、思想、宗教、建筑。戏剧、绘画、茶道等文明成果已具规模,加上长期内战所积累的丰富战争经验,便一反长期臣服和对等交流态度,毫不犹豫地产生要鲸吞中国、朝鲜,做亚洲大陆甚至世界“领导者”想法和行动。近代自“明治维新”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化转型领先的日本就一直自视其高,并毫无顾忌地以武力向亚洲大陆扩张。
日本历史上对中国交往的几个特征
借助中国的强势为本土争斗增加砝码,这是日本尚未统一时的做法,比如邪马台女王遣使朝贡魏国,是为了在国内增强政治势力。日本大和朝廷为了在朝鲜同高句丽、新罗、百济周旋中,保住任那这块地盘而与中国通好并引入佛教。这是借助中国在朝鲜进行扩张。国力衰微、或实力不济时则对外和平相处。一旦国内统一,势力增强,则毫不犹豫持进行暴力扩张。
在暴力扩张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顾忌和道义上的障碍。丰臣秀吉给朝鲜国王的信,与田中奏折在语言和措辞方面赤裸裸的成都相差无几。丰臣秀吉和东条英机可谓貌离而神合。
吃硬不吃软是日本的个性。同日本打交道必须实力特别强大,而且强大的势力必须得到验证,它才会同你“友好”、和平相处。如果将它的实力彻底摧毁,它甚至还会心甘情愿地成为你的盟友。如果实力不够强大,或者实力得不到验证,日本也是敢于向你挑战的,比如对唐朝和明朝,以及对沙皇俄国和二战时期的美国。
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交往过程中,有个奇特的现象,经常在邦交恶化的情况下,贸易往来仍在继续。比如元代忽必烈征日失败后,两国帮教尚未恢复,民间贸易却从未中断。明代倭寇猖獗,两国贸易的欲望仍未熄灭。只要倭寇稍止,两国邦交虽然脆弱,但贸易仍可持续。这和当今“政冷经暖”有点相似。这也表明,经济贸易来往是两国邦交正常与和平相处的重要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