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饥荒洪湖没饿死一个人 全靠书记李金玉
老人名叫周文勤,89岁,1956年担任石码头公社新路大队队长,一当就是20年。在周文勤的记忆中,就是在自己刚刚当上队长的那几年,有一个“个子大些,脸有点胖”的南下干部常来检查工作,这个人一看就是个知识分子,“说话慢,一句句搞得清白,声音大,我们一听都懂了。”旁边的人都叫他李书记。后来周文勤知道,这个人就是洪湖县委书记李金玉。
这位李书记作风简朴,平易近人。他下乡时就住老乡家里,“在老乡家里吃饭,要多给别人一点粮票。”
李金玉的这种廉洁作风也给陈汉梅留下了深刻印象。陈汉梅,75岁,曾任洪湖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常年跟随李金玉下乡工作:“我们下乡到群众中吃饭,都是要给钱的。我和他在石码头乡一个廖姓农民家里的草屋子里住了2个月。草棚里只能搁两个窄铺,下面码两块砖头,两层竹帘子垫起来,都是自己带的被絮。”
在周文勤和陈汉梅的回忆中,李金玉的形象一点一点清晰起来。这个“身高大约一米七,面色白净,待人说话老笑眯眯的,没有一点架子”的李书记不但清正廉洁,人也非常有才华。“李金玉自幼家境优越,上过私塾,也上过新式中学,文采口才都相当好。他作报告简明扼要,声音洪亮,特别会讲。洪湖的干部最喜欢听他的报告,听时一连几个小时,鸦雀无声。”陈汉梅回忆说。
“三年困难时期,李金玉应邀在武大作报告。武大的那都是学者,都是高材生,都是有名的人,听了他的报告后,全场热烈鼓掌,都说这个县委书记不错,讲得好。”
如果说,李金玉仅仅是一个“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的话,那并不会显得有多少特别之处,按照陈汉梅的话说,“那一代的县委书记大都比较廉政,生活作风比较艰苦,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并不是个别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李金玉从大时代的背景中脱颖而出?
装满坛坛罐罐
1955年,李金玉调任洪湖县委书记。
作者:
白伟志
编辑:
梁昌军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