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刻
2007年11月15日 14:03 】 【打印
相关标签: [习近平] [习仲勋]

到任之后,习仲勋没有被文山会海所淹没,在听取了广东省基本情况的汇报之后不久,他便展开了历时一个月的“东三区”之行。

1978年7~8月,习仲勋先是到了宝安县城深圳,然后又到了当时的梅县、汕头、惠阳地区的21个县。沿途,他利用一切机会和老百姓、地方干部攀谈,以求掌握第一手资料。高温下的考察结束后,习仲勋概括出八个字:“形势很好,问题不少。”“形势很好”,指的是三个地区的粮食获得了丰收,因此人心比较稳定。广东地处祖国南大门,毗邻香港、澳门,海外华侨众多,搞外贸和引进,条件比国内哪一个省都好。广东的农业,不论从农、林、牧、副、渔五业,还是从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来说,都是门类众多,潜力很大。广东的商品经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基础,这都是广东的优势。但是,广东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比全国更突出,平均每人只有八分耕地,六分多粮田,而且自然灾害也多,所以粮食问题很尖锐,牵制了其他各业的发展。广东的加工工业有一定的基础,潜力也很大,但是缺乏自己的基础工业,能源、交通问题十分突出。广东的外部环境好,但是,由于旧的经济体制捆住了手脚,使得广东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就无力克服自己的短处和弱点,困难很多。另外,“文革”中,广东省可算是一个重灾区,摆在省委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便是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团结奋斗。因此,广东的经济究竟应当怎样搞?应当搞成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怎样发挥广东的优势?怎样才能克服或避开广东的弱点?调整经济应当往哪里使劲?所有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习仲勋的脑海里打转。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这一次,对于身经百战的习仲勋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战场。热浪一阵强似一阵地向他袭来,望着近在咫尺繁华的香港,想起那次到深圳遇到农民外流冲击边防线时的情景,习仲勋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香港人80%以上是广东人,为什么香港能把经济搞好而广东却不行?一段时间里,被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的习仲勋,经常是彻夜不眠。跟随父亲到广东的大女儿齐桥桥,很为爸爸受过太多折磨的身体而担心,经常劝说父亲注意休息,保持身体健康。但此刻,习仲勋早已顾不上女儿的担忧了。“对!关键是政策。”一番思考之后,习仲勋认定,如果中央给广东一些特殊政策、机动余地,广东人民完全有能力把经济搞上去。“只争朝夕,只争朝夕啊!”一切再也耽误不起了,想到这,他的步伐迈得更大、更坚定了。

在将头脑中的设想付诸实施之时,特别需要领导者具有非凡的胆识和超人的魄力。当习仲勋听了宝安县领导关于吸收外资搞加工业、小额贸易的工作汇报后,立即鼓励当地干部说:“说办就办,不要等。”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干,不要先去反他什么主义,他们是资本主义,他们有好的地方我们也要学。

回到省委后,他便召集省委一班人研究论证,大家一致认为,根本的出路是向中央提出,给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