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正文 |
|
部队转入登陆作战准备……
张爱萍:“诸葛亮借的是‘东风’,我可不要‘东风’,我要的是风平浪静。”
作战方案已经全部敲定,部队也已经集结完毕,作好了战前准备,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张爱萍一声令下了。而张爱萍也在等。他在等什么呢?
等老天爷的脸色。
当时,根据参战三军的武器装备的性能状况,必须是海上只有2、3级风才能出发战斗,如果风浪过大,武备效能将受到影响。如果是风平浪静那就是天助。否则,登陆作战只能停止或推迟。为此,张爱萍请来各路气象专家“会诊”,走访当地有经验的老渔民,得出的结论是:1、2月间大陈地区将会出现利于我军渡海登陆的好天气,但时间不长,仅5至6天,尤以1月17日、18日和19日的三天为最好时段。于是,张爱萍决定把发起总攻的时间定为1955年1月18日,并把这个决定报告中央军委。
然而,1月17日总参谋部却发来一份电报。电报称,部队准备工作尚未圆满完成,18日攻击一江山为时尚早。过早发起总攻,受挫后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于我不利。总参谋部认为应等做好充分准备和良好气象条件下,方可行动,时机不成熟,甚至可以推迟到2、3月份。
打?还是不打?张爱萍和前指的其他军政指挥员又进行认真分析,权衡利弊。最后一致认为:部队已经展开部署进入战役集结状态,再收回也有困难,还影响军心。18日天气良好,而且目前大陈岛区域没有美军活动,对面敌情也无大的动作变化,没有发现我作战意图。因此战役的决心还是继续执行为好。
决心已下,张爱萍立即与北京通电话。他找到总参谋部分管作战的陈赓副总参谋长,请求开战。张爱萍把自己的理由和利弊得失分析列举了一遍,建议中央军委同意批准作战按原计划实施。
陈赓立即向粟裕报告了情况。粟裕同意张爱萍的意见,并让陈赓向彭德怀汇报了前指的意见。正在中南海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军委副主席彭德怀,立即报请毛泽东批准。
毛泽东在征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意见后,授权彭德怀下决心。彭德怀果断地同意了张爱萍的意见:同意爱萍同志意见,战斗按原计划进行!浙东前线指挥部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大家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和兴奋。但很快又冷静下来。将军知道:战士的责任重啊!
仗,就要开始打了。气氛开始紧张。而张爱萍的心里现在是什么都不怕,就怕“东风”。他走出屋外,来到指挥所的最高处,他要看看这老天爷到底给不给他争气。
张爱萍站在制高点上,用望远镜眺望着海面。人常说想什么就遇到什么。嗨!还真是。只见海面上风力很大,军港里的登陆舰在风浪中还互相摇晃起来。张爱萍放下望远镜,满脸焦虑,立即询问随行的前指指挥员马冠三和曾麦溪:“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又刮起了大风了?我可是向中央军委立了‘军令状’的啊?不行就不行,你们赶快去查一查,要如实反映情况。”
大家把气象科长徐杰找了过来,询问是怎么回事。谁知,一见面,徐杰竟毫不犹豫地说:“首长放心,我敢保证,这是阵风,明天拂晓前就可以过去。”听徐杰这么一说,张爱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慎重初战,战则必胜!他还是做了打与不打两手准备。
这一晚,张爱萍怎么也睡不着。虽然身经百战,但这指挥三军的活还是头一遭。中央军委把这个重任交给他,责任重于泰山啊!打得好,是人民解放军的光荣,自己也会载入史册;打不好,或者打输了,那就只有两个字:耻辱。张爱萍和王德、马冠三、黄朝天、陈雪江等人,乘炮艇四处巡视检查,以保证万无一失。
是夜,人民海军的“河”字号登陆舰装载3000余步兵指战员进入预定作战集结港口石浦港;随后4艘“碾庄”型登陆艇装载步兵178团的897名指战员也抵达石浦港;
是夜,人民海军百余艘参战舰艇分别从定海港、石浦港、檀头山锚地,开进位于头门山以北海域的战役预备出发海域隐蔽待命;
是夜,张爱萍一夜无眠……
是夜,参战三军一夜无眠……
张爱萍诗兴大发:“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
作者:
丁晓平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