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毛泽东] |
赵福亭:第一次,是20年代初毛泽东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说他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书读得并不多,只从中汲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这是极而言之了。他说从这里开始,就老老实实地研究中国实际的阶级斗争,进行许多寻找革命真理、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尝试,他在青年时代就把中外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研究个透,独创性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搞学生运动,搞自治运动,甚至搞新村式的试验。经过反复比较,他得出结论说,看来用老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办法是不行的,要搞俄国式的革命。
走俄国人的路,“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取这个恐怖的方法”。他说他一旦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为之奋斗终生,从没有动摇过。
访问人:毛泽东的这个抉择,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示了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赵福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并被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的过程中,如前面所说,毛泽东与其他许多同代人相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掌握上,并不具备多大的优势,但他悟性高,能很快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且运用得好。毛泽东是一个农家子弟,他所处的社会天地并不宽阔,但一上场就显示了他那才华出众的伟人气质。他在青年时代就曾说过,要救中国就要有“奇杰”,有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伦理学家。这表露了他的雄心大志,后来的历史证明,他就是这样的“奇杰”,这样的“大家”。
访问人:这么说,一定有好多的特点了。
赵福亭:是的。我认为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他有惊人的洞察力、想象力和独创精神。他的思想永远是开放的,永远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开拓新的思路,像他说的那样;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具有极其强烈的创造精神,一接触新事物、新情况,就提出一种新观点、新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他青年时代就认为,对于任何问题,都要有“具体、鲜明、热烈”的创新观点。他说“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一种运动,或是一宗学说,都要有这三个条件,无之便是因袭,不是创造,便是改良派,不是革命派”。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具有创造性,不同实际相结合,即使他的马列主义学富“五车”,也是没有用的。
其次,毛泽东是一位大思想家,但不是空中楼阁的空想家。他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就确认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注重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特别注重研究中国,研究东方。这也是他具有的第二个特点。
毛泽东从踏上社会那天起,头脑中就装着三个东西:一个是要强国富民。建立一个独立的强大的统一的中国,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是要搞民众大联合,要依靠群众创造世界,早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就认识到孙中山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民众大联合,缺少工农两界群众参加;一个是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为解决中国的问题,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来。这三条可以说贯穿在毛泽东一生的实践之中。
毛泽东坚持认为实践出真知。他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就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迷信本本。他搞革命,同有些革命领袖人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是从大量地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开始,去找出在中国进行革命的理论、路线和道路,而是在实际斗争中,像他说的老老实实地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去学习、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成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日益地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