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刘振国:改变地方的贫困先要改思想的“贫困”
2007年10月17日 10:15人民网投票数: 顶一下  【

主持人:有大量的需求?

刘振国:对,他们需求大量白灵菇。并且有一些商人,他们也想投资我们的白灵菇项目。

为什么要投资我们的白灵菇项目呢?因为广灵的气侯条件比较凉爽,昼夜温差较大,白灵菇作为菌类,他的种植温度要求在0到15度之间。我们想到,既然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而广灵又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为什么不大量去种植呢?但是仅仅依靠广灵自身的能力去发展白灵菇种植,由于原始资本积累太少,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因而必须引进外地的客商来投资广灵。经过我们努力,目前已经和多家国内外的客商取得联系,在联系过程中,争取到河北投资商来投资广灵的白灵菇项目,截止目前,已经为我们总投资4000万的白灵菇项目注入了1000多万发展资金,并且这个项目被列入山西省的"两区"开发项目,在政策上、资金上享受到支持帮助。现在,我们已经将白灵菇大棚由06年底的20个发展到200多个,每个大棚可以让农民的收入达到1万到1.5万元,这就是我们通过各种信息,引进投资商,做大广灵农业的最好实例。

主持人:看来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广灵的农业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不过现在有一种现象,农产品虽然涨价了,但增加的收益并没有进入农民腰包,而是被中间商拿走,如何引导农民与市场直接对接,缩短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有没有什么具体办法?

刘振国: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的做这些方面的工作。

去年以来,在确定我县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单位以后,通过国家绿协的牵线搭桥,我县农业局和北京的朝莱农艺园签订了一个五万亩种植供销合同,种植作物包括蔬菜,瓜果等。合同签订以后,广灵的绿色蔬菜就可以直接进入北京市场,省去了好多中间环节。另外,北京在去年11月份就出台了"不是无公害的、不是绿色的农产品不能够进入北京市场"的相关政策。而广灵也正是由于气侯、土壤、水质和农民种植习惯等原因,才能够满足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要求,因此,才能够获得检验批准。

目前广灵的绿色食品获得国家认定的有三种,无公害农产品获得山西省认定有20万亩。通过与北京的朝莱农艺园签订产品直接输出合同,这必然会促进广灵绿色、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更重要的是可以培育新型的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从个体农民小规模种植和单产单户种植的传统习惯,逐步发展成规模批量种植,而且农民合作社既能保护农民的利益,还能够与销售市场无缝对接。目前,我们已经发展了56家合作社,多种多样的合作社为统筹组织农民生产,提供技术、人才、信息以及必要资金起到很好作用。

广灵之智:提素质农民受训 结高朋融智融商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由于观念闭塞,广灵大部分农民将自己捆在自家的"一亩三分田"内,外出务工和多业经营的极其少数,收入单一而不稳定,制约着广灵农民的脱贫步伐,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愿外出的,如何就地转化?愿意外出的,有没有配套的培训服务?

刘振国: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各级政府非常"头疼"的问题。农民外出是一件好事情,他既可以解放思想,又能让农民挣到除种地以外的其他收入,也就是非农业收入。如果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这必将对城市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国家也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那么如何让农民既有外出的,还要有农民去种地?就必须好好研究一下。

广灵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当地农民的思想较为保守,他们总感觉走出这座大山之后就会变得流离失所,生活不会稳定,而且会上当受骗,不但挣不到钱,还会受苦、受罪。为了改变农民的这种思想,我们一方面要解放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走出去、看一看,去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可以挣到比种地获得的更高收入。另一方面就是你刚才所说的,如何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这方面我们会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种植的思路。比如说,农民种玉米,可能真正需要在田里干活时间也就是两个多月,剩下的十个月就没事可干了,怎么让农民在一年中都有工作可做?而且赚到更多的钱,这就需要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上做文章,比如说,鼓励农民种植一些大棚蔬菜、种植白灵菇等等,这就可以让农民通过一年的辛勤劳动获得更大经济收益。

另外,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利用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条件,在工、农业各个领域引进一些项目。我们目前已经规划出工业园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等到园区载体效应得以发挥,项目投资商成功进入以后,新建企业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就地安置我们的剩余劳动力,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主持人: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其中谈到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号工程"。广灵在招商引资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刘振国:广灵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自身的地理优势不是很好,交通条件也比较差,山西省是以煤和其他矿山资源为主,而广灵恰恰在这方面是比较缺少的。但是我们也要找到我们的比较优势,利用这些比较优势,通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希望外地的客商投资广灵、发展广灵。我们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广灵还是有优势的,首先有环境优势,广灵民风淳朴,老百姓共建和谐社会的意识很强,而且广灵当地软环境非常好,我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加大机关效能的建设,在软环境治理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广灵的老百姓、特别是要让干部清楚地认识到广灵要快速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让社会各界认识广灵、了解广灵、投资广灵,这样才能够拉动广灵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此,我们出台了招商引资政策,并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方方面面的力量把客商引进来。

随着我们招商引资宣传逐步到位,软硬环境建设日趋成熟,干部群众思想快速转变。一年时间内,有将近20家外地企业落户广灵,参与了广灵的发展。从去年至令,投资到广灵的项目资金已经达到20亿以上,到位资金在7.5亿元左右。但是上亿元、十几亿以上的投资还不多,大多数是几千万和亿元左右的项目。另外,我们还专门成立了招商局,招商局局长同时也是县长助理,现在这班人全身心的投入到招商引资工作中,面对工作难度非常大的招商引资,他们的敬业精神非常强,只要是客商跟我们联系,就会从项目对接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项目落地全程提供一条龙服务。即使是对接不上的项目我们也没有放弃,我们以"广结天下朋友"为宗旨,把他们做为朋友,希望他们为广灵的发展提供其他方面的帮助。从增长速度来说,广灵目前还是比较快的。最近有一家投资商看中我们的"空中花园"甸顶山,准备启动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投资5亿,二期达到10亿元以上,目前已经开始测风。

广灵之惠:惠民政策农民享 千家万户变模样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广灵的招商引资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社会发展了,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才是发展成果返惠于民的体现,在百姓关心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近来县委县政府做了哪些实事?还有哪些即将实施?

刘振国:到任广灵的一年多时间,我感觉到工作是特别的忙,也确实特别累。回顾一年多的工作,我更感觉特别欣慰。起码是真正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实事,比如说,在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这些方面,去年的新农村建设,我们是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一个县,而在大同市表彰的两个县(区)中,其中一个就是南郊区,那是我们大同市最富裕的县,另一个就是我们广灵县。现在大家一定会非常奇怪,我们广灵是贫困县,而且是贫困县里面倒数的一个县,为什么能够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呢?那是因为,我们去年一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的一些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虽然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状况不能比,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决不能按一个模式去搞,我们一方面加大了对农民生产发展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我们在财政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了114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通过以点带面,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当然你对广灵的一些情况还很不了解,广灵县基础设施条件太差,农村住的房子大多数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房子。

主持人:平房居多。

刘振国:是的,而且大部分是土房,山上虽然是石头,但是石头不能成块,老百姓都是用土坯盖房子。如果要改善农民的基础设施条件,我认为必须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的社会发展。我们去年在这方面也加大了力度,为了不让农民在泥泞的道路上走来走去,我们狠抓了"村村通"工程,让老百姓走上平坦的水泥路,同时,村容村貌的大力改善,使老百姓在基础生活条件上得到了很大提高。

另外,在医疗方面,我们在去年积极和省里面争取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现在我县的15万农民已经有12.6万农民列入了医保行列。农民1年交10块钱,生病以后的药费单都可以拿到农村医疗合作单位去报销。我们在下去调研的时候,遇到了这么一件事情。一个老农民的牛把他脚踩了,骨头都碎了,去医院治疗的时候正好被我们赶上了,我就问他,"你加入医保了没有?"他说,"加入了",我问他,"你听医生说,把你脚治好要花多少钱?"他说,"花3000多块钱"。我就告诉他,你要是不加入医保,你这3000块钱都得自己拿,你现在加入了医保,至少有2000多块钱都是国家给你出了。这位老农民说,"加入医保真是加对了,如果不掏十块钱,我这次的2000块钱还得自己掏。"

主持人:使农民享受到了实惠。

刘振国:这是医疗的一个方面,在教育方面我们投入的力度就更大了。可以说在教育上的投入力度方面是广灵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我们今年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投资,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投入将近4000多万元,今年新建了五所学校,还收购回一所民办中学,整体投资下来将近7000万元,刚是主体工程就达到4000万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投资于教育呢?如果各位记者去广灵的话,你可以看到我们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是八十年代的,现在楼顶漏雨,门窗大部分还是木头的。其他县直机关绝大部分还是住在平房里面,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平房,我去年到了县里面,去各个机关考察了解时,一是感到不可思议,怎么还住这么破旧的房子?另外看到办公室里还有土炕,屋顶上还漏雨,这样的情形让我感受很深……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天,纪检委一间房的屋顶突然塌下来了,形势非常可怕。我们的档案室的房顶还能看到外面的太阳,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情况。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建楼堂馆所,要大力投资教育。为什么呢?我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个根本问题,广灵为什么那么穷?关键是人的思想,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人的思想太穷了。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投资于教育,把孩子们的素质提高,把他们送出广灵才能有发展。今年,我们对教育事业的这么多投资,其实县里的财政是没有这些钱的,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地和市里面、省里面以及社会上各个渠道来争取,才能完成这些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目前,这五个学校全部一次性开工,其中的三所是寄宿制学校,另外两所是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建。我们做为领导干部的已经深刻认识到,投资广灵的教育事业意义非常重大,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共享社会成果的重要体现,让老百姓的孩子、让农民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城市孩子享受的教育环境,是多少人的梦想呀!

当然我们不但要投资于硬件方面,在软件方面还要继续加大投资。我们县在投资教育方面还有另外一个考虑就是,要考虑到我们五个统筹,在五个统筹中的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为什么要这样考虑呢?我们觉得在一个乡建一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可以通过五年、十年,哪怕是二十年的时间,把我们散落在乡村周围和边远山区的农民都逐步集聚到乡镇中心。

目前我县的十八万人口分布在九个乡镇,一个乡镇就平均两万人,而在乡政府所在地居住的人口也就是二、三千人,有好多农民是散落在边远地方。现在我们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在"村村通"工程上,我们今年的建设目标是470公里。这样可以拉近和农村边远山区的距离,我们要通过建学校,一个乡镇建一所好的学校,逐步转变农民的教育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没有上过好的学校,没有好的老师去教育他,使他处在贫困线上,但让他们的孩子能够上个好的学校,能有好的老师,能让孩子考上大学。这样他们就会脱贫致富。这就是农民思想解放、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编辑: 燕侨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