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禁用“零添加”等用语 食品安全新规守护“舌尖安全”
资讯
资讯 > 正能量 > 正文
站内

【央广时评】禁用“零添加”等用语 食品安全新规守护“舌尖安全”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有关食品标签的新标准在实施后将带来多项新变化。其中,对消费者特别关心的“零添加”、食物过敏、盐油糖标示等内容,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标准和规定不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食品行业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科学、更透明的消费指引。

标有“零添加”字样的食品

长期以来,“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频繁出现在食品标签上,看似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保障,实则存在诸多误导。譬如,某些果汁饮料声称“不添加蔗糖”,但配料表中却含有果糖、果葡糖浆等糖类。这种模糊表述不仅让消费者对食品的真实成分产生误解,还可能掩盖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新标准明确禁止此类用语,有助于引导消费者正确理解食品标签信息,避免盲目追求所谓“零添加”,而忽略食品的真实属性。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百姓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之一。新标准的发布,是保障公众健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政策设计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的治理思维转变。同时,通过强制性规范回应消费者对信息透明化的诉求,也为食品行业破除“概念营销”、驱动品质提升提供了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乌鲁木齐: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进社区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这就需要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三维共治格局,推动标准落地执行。监管部门要以“零容忍”态度强化常态化监管,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等机制提升执法效能。作为标准的最终执行者,食品企业要将标准内化为发展基因,在配方研发、生产工艺等环节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广大消费者则需要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学会正确解读食品标签。只有全社会多方协同发力,才能将文件标准切实转化为餐桌上的安全,守护14亿多人的“舌尖安全”,筑牢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和生)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