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晚报|校媛麻辣烫店主:不会因为舆论改名,“媛”字本身美好
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凤凰晚报|校媛麻辣烫店主:不会因为舆论改名,“媛”字本身美好

今日人物

【“校媛麻辣烫”店名引争议,店主张校媛:不会改名,“媛”字本身美好】近日,重庆西南大学附近一家麻辣烫因名为“校媛”引发争议。网传截图显示,有人在社交平台配图店铺招牌,并写道:“老板不会觉得自己的店名取得很幽默吧?”评论中亦有不少人对店主进行言语攻击。

“媛”字有两种读音,“媛”(yuàn)原意为形容美女、“媛”(yuán)指姿态美好。张校媛介绍,她是吉林市蓝天救援队的成员,去年11月独自来重庆创业。“虽然(‘媛’被污名化)是事实,但我觉得这不对。我不会因为舆论改名,希望“媛”字回归本身的美好寓意。”>>详情

凤凰晚报|校媛麻辣烫店主:不会因为舆论改名,“媛”字本身美好

【“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案”遇难学生家属:家里不再有节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体育馆坍塌事故有了新进展。包括三十四中学校所在齐齐哈尔龙沙区时任区长曲文珣、学校原专职书记吴康延等14人被黑龙江龙江县检察院提起公诉。

遇难学生之一的家属告诉记者,事发后,“家中生活发生了大转折”,老人一直在生病住院,自己也在接受心理咨询和辅导,但收效甚微。全家人深居简出,害怕见到熟人,也不接触外界,“不知道和人家说什么。”事发后,家里不再庆祝任何节日,“过节的日子,我们是最难熬的。”>>详情

【那个“头破血流的年轻人”走了,年仅34岁】2024年9月24日,因病抢救无效,34岁的湖北宜昌青年邹诚俊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年前的2023年7月24日凌晨,因身患重症胰腺炎和烟雾病,骑电动车回家的邹诚俊摔倒在宜昌市区一隧道内,头破血流后“消失”。随后,一场爱心接力——“找到那个头破血流的年轻人”刷屏全网、牵动全国。为了给邹诚俊治病,网友几天内捐款57万。直到一个月前,邹诚俊再次入院治疗,仍有不少网友捐款。

亲友说,病情恶化后,邹诚俊在多次通话和交流中“潸然泪下”,说自己恐怕不行了,他还不想走,不想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那么多帮助他的人,他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还没有当面感谢他们,还没有开始回报这个社会。>>详情

2b76588cf75ce35c90ee4e979b3212.jpg

今日舆论场

【违反“禁果令”就开除:爱国不是形式主义表演】近日,吉林省白城市晟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发布通知,要求所有员工不得携带苹果品牌手机及设备进入公司,违者一经发现,一律开除处理。同时提倡员工使用华为品牌电子产品,对及时更换华为产品的员工予以补助支持。9月24日,该公司工作人员称,该举措旨在鼓励员工更换国产手机。

爱国,本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支持国货,也是基于爱国的一种市场行为。但是,当公司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强制命令时,它就变味了。企业自行发布“禁果令”,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更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详情

【免费票加钱看、专家号被垄断,部分景区医院倒票为何屡禁不止】近期,全国多地热门景点开放免费预约游览参观服务,而大量“黄牛”却打起了免费景区、高校的主意。很多官方渠道抢不到的惠民低价门票,却能在第三方平台加购包含酒店、导游或餐饮在内的捆绑“套餐”门票。

不止是部分热门景点,在治病救人的医院预约挂号系统中,也存在一些“黄牛”抢票倒票现象。一些著名专家号源几乎被垄断,每个号加价至少1500元后卖出。普通患者挂号无门,不得不找“黄牛”解决问题。>>详情

【风声|为何惩戒网络言论不该扩至寻衅滋事?】近期,多地发生了数起惩戒谣言的处罚决定,也有不少处罚决定引发较大争议。

很多学者指出,网络行为,并非行为、而是言论;将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行为归入寻衅滋事或是违法行为,是将原本并不直接关涉言论自由的寻衅滋事扩张适用到对网络言论的惩戒和打击。这不仅有违罪刑法定和处罚法定原则,也与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之间出现龃龉。>>详情

深读

【天才辈出的年代,家人要不够用了】今年315前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2023年消费者投诉举报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去年一整年,直播带货领域的投诉达到33.7万件。过去5年时间,这个数字翻了近50倍。放下地方保护、八卦是非、爱恨情仇不谈,直播间已经成为假冒伪劣产品最集中的地方。>>详情

【登记不要户口本,年轻人结婚更容易了?】日前,民政部就将《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这也是现行《婚姻登记条例》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条例草案公布后,关于“结婚不需要户口簿”的话题讨论一度冲上了热搜。想结婚、不想结婚的人们,都怀抱着各自的思忖和考量,打量着这个关乎终身大事的新规。>>详情

【太原幼专两年前招过11名博士,起底东南亚“水博”产业链】近日,山西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太原幼专)发布多条博士研究生引进公告及录取相关情况公示,再度引发公众对高校批量引进“水博士”(也称“水博”)的争议,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多个平台热搜。此前的2022年,“湖南邵阳学院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一事,就曾引发广泛争议。

有东南亚高校背景的博士被称为“水博”有其原因。东南亚院校读博花费相对低廉,甚至一些院校的准入准出条件相当宽松。正因如此,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博士项目,成为部分国内高校教师评职称、行政岗转教学岗、学校专升本的“跳板”。>>详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