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从“北极争夺战”到“眼球争夺战”:看路透错发图
2007年08月13日 13:56新华网-文汇报投票数: 顶一下  【

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旗”,吸引了全世界无数眼球。当美国、加拿大、丹麦各国纷纷加入“北极争夺战”时,各大媒体间的“眼球争夺战”也紧锣密鼓地打响了。俄罗斯电视台在北极深海“插旗”行动开始前好几个小时就播放资料片以吸引眼球。路透社抢先转发电视画面截图以吸引眼球,却没搞清楚俄罗斯电视台播放的北极深海探险画面是资料片还是现场播放。

路透社承认,他们误将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的开场片断截图当作俄北极探险新闻照片发给世界其他媒体。(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资料图片:路透社为俄北极探险配发的图片。 新华社/路透

资料图片:路透社为俄北极探险配发的图片。 新华社/路透

当大多数读者为北极海底的景色着迷时,在芬兰,一位年仅13岁的少年一语道破——这些颇具感染力的探险画面却是来自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镜头。

以精美新闻照片与影像著称的路透社发出了假照片,其轰动性不亚于当年以“客观报道”享誉世界的《纽约时报》曝出的布莱尔假新闻事件。人们不由联想起路透社又一丑闻——去年8月,路透社发布的一张以色列战斗机投下3枚照明弹的照片,其中2枚照明弹是用photoshop“炮制”过的。

有读者发问:连路透社、《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这样自我标榜“以客观、真实”为报道准则的世界级新闻机构都频频闹出假新闻丑闻,我们还能够相信谁?

新闻事业被誉为社会的良知,但在媒体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的今天,一些媒体变成了企业用于追求利润的工具。为了获得更高的发行量或者收视率,继而赢得来自广告商的滚滚财源,媒体开始猎奇。这个时候,商业化媒体不再报道新闻,而是根据广告商和受众眼球的需要来策划新闻。后果是:新闻核实程序被简化,假新闻频频成为漏网之鱼。

路透社为它的错误道歉了,误发的图片说明也作了更正。但是损害已经造成。在这里,笔者关心的不再是假新闻出笼的过程,而是发现假新闻的人物。《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创出了18亿美元的票房。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何止成千上万。但看出破绽的,却是一位13岁少年。他是一个有着火眼金睛的神童,还是另一个《皇帝新衣》中的小孩儿?

在新闻学中,有这样一个名词——“情感疲劳”。说的是受众在过多接触死亡、暴力等事件同类刺激的情况下,会对这些事件产生“免疫”力,不再具有同情心。

同理,当成人世界对假新闻“见怪不怪”,失去正义感之日,就是他们对新闻报道产生“情感疲劳”之时。为什么是小孩发出一声尖叫?只因为他还不世故。如果有一天,连童言无忌都被“情感疲劳”所泯灭了,那么,“争夺眼球”还有什么意义呢?(陆纾文)

   编辑: 郭敏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