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港澳台 > 港澳新闻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香港回归] |
回归十年,港人不变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曾荫权一言以蔽之——
红灯转绿灯的一霎,潮涌般流过十字路口的香港人,匆匆,就是十年。
对于他们中的每一个,刚刚过去的十年,显得特别有意味。回归、SARS、自由行、行政首长更替、赴港产子……台上台下、上台下台,桩桩件件都让香港人对自己、对过去、对未来有了不同的认识和体悟。
十年,香港敞开了向北的门,港人五味杂陈。十年,怀旧的香港人还会唱起《狮子山下》,坚信“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商业文化:努力加运气 港人不言败
有人说,香港就是一间大公司,谋求利润是它最大也是唯一的目标。就好像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淘金潮,每个香港人也都怀揣着一个淘金梦,希望在这个遍地机会、满地黄金、秩序单纯的经济城市中,发大财。他们不断用以激励自己、在绝望中凝望的背影,就是“李超人”。
“只要你努力再加上点运气,不会不成功,就好像李嘉诚。”香港人从前都会这样教仔。“做不了大老板,至少要做只‘出色的马仔’”。这就是所谓“香港梦”。
但在香港度过了最初的积累阶段后,李嘉诚式的“香港梦”一天天远去。为了降低土地、人工、厂房成本,越来越多的香港制造业外移;处于垄断地位的龙头大企业不断膨胀,小市民自己当老板、自我创业的空间不断缩小。
在香港学界,一些嗅觉敏锐的人开始注目于“北进”这个大的经济趋势。“既然大陆的影响力注定挡不住,香港人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其龟缩,不如主动融入。”1995年出版的《北进想象》一书的主要作者之一卢思骋说:“我们其实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城市,不要总想着关起门来自己搞一套。”
多年来,香港人早已被打磨成最有商业头脑的中国人之一。港资作为第一批涌入大陆的“外资”,早在回归前,港人就已在大陆雇佣了约300万工人,8成以上的香港上市公司在大陆开展业务,约有10万香港人在大陆工作。这些数字,在回归后,正成倍增长。习惯了依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香港人,越来越谋求将个人事业融入整个大中华商圈。
回顾十年,曾荫权如是说:“在香港,每件事发生以后,会很快总结,很快采取防治工作,这个传统会继续下去。香港的基本精神就是‘永不言败’。”
平民文化:做好呢份工 多劳亦多得
作为新一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各种场合亮相,都会在笔挺的西装衣领上,结一个煲呔(领结bowtie),香港人因此亲切地称他作“煲呔曾”。
曾荫权一直强调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是最最普通的香港市民的一分子,来自香港一个寻常百姓家。“喝香港水,流香港血”。他参选行政长官时形容自己曾经“是一名孤单的、为生活而奔波的推销员”,如同每一个普通的香港人。
曾荫权会双手插在裤袋,吹着口哨走进政府总部,看来不够庄重;每逢升官就买一枚劳力士手表奖励自己,看来老土俗气;但这样一个45岁才开始学讲普通话的“香港仔”,却着实让港人很受用。
在参选行政长官时,曾荫权的竞选口号是:“我会做好这份工。”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这就是香港人的脚踏实地,香港人的务实。
住在香港九龙大角咀的中年母亲麦太,同样高举了一面香港人的精神大旗。身为单亲母亲,为了能“一个女人背起整个世界”,每天她都和一群同事在天台上卖力高喊:“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星期一到星期七,多劳多得!”
2001年,香港漫画家麦家碧和谢立夫创作的漫画被搬上银幕,香港人说,从这只母猪和她的儿子麦兜身上,看尽了香港小市民的一切悲喜、辛酸、无奈、坚忍不拔的挣扎和小小的希望。
娱乐文化:巅峰处滑落卷土再重来
其实,香港的每一个年头、每一个阶段都被重重的光影笼罩着。说香港,就不能不说香港的电影、香港的连续剧、香港的流行音乐和香港的言情小说,因为那才是外人最先看到、听到、梦到的香港。
在还没有网络的年代,多少人的青春岁月是在通宵放着港产片的录像厅中渡过?广东人曾经一度是内陆人民艳羡的对象,除了因为它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更因为这里家家户户屋顶上那支指向香港的电视天线。鬼片、武打片、黑帮片、赌片,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开创的“黄金时代”,真正是百花齐放。
但当1997真的到来时,“彼岸”却是一个冷酷仙境。曾经被描述为“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的香港电影,已经从“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的巅峰,骤减到了1998年的85部;在起起落落中,最终滑落到了2006年的年产52部(包括合拍片)。2004年12月,圣诞节档期香港没有港产片上映。香港电影人李力持说:“香港电影已死”。
影评人李洋说,香港电影的十年是一个回归,在认同危机、市场恐慌和内外抉择中的回归。尽管香港电影人失去了很多,但始终没有丢掉他们辉煌时期的精神。仅以三个人为代表吧,刘德华,他的笑容一如20年前,代表着香港影人的勤奋和敬业;乱中求变、迎难而上的徐克,代表着一种进取精神;而杜琪峰,则代表一种对香港本土文化的执着。
在香港电影人积极探索“救市”方法时,2003年,CEPA协议的签署,无疑给处在困境中的香港电影打了一针强心剂。CEPA将电影纳入其中的消息,让香港电影界人士感到振奋,两地电影人的合作拉开了序幕。
香港是一座流光溢彩、活泼无比的城市。这里的人和事也如这座城市一般,没有失败,永不落幕。就像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曹景行先生说的那样:“40岁还可以从头开始,这就是香港。”
作者:
黄丽娜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