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为两岸互信微调露端倪
2009年08月03日 11:58中国新闻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中新网8月3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日前刊出署名富权的文章说,解放军建军82周年纪念,国防部长梁光烈的祝酒词谈到台湾问题时,与过去那种主要是表达反“台独”态度有些不同,而是“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我们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而在最近的跨战区协同军事演习中,刻意未安排南京军区参加。这种微调在胡锦涛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已露出端倪。胡锦涛郑重承诺,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等。

文章摘录如下:

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二周年纪念。国防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招待会,国防部长梁光烈的祝酒词,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与过去那种主要是表达反“台独”的态度有所不同,而是“当前,台海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积极变化。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我们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继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应有努力。”

实际上,新华社在播发解放军的年度经验总结时,也一反过往年年都重点谈论台湾的做法,而是大谈中国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加和支持西部大开放的显著成绩。而在最近的跨战区协同军事演习中,刻意未安排南京军区参加。由此可见,解放军的战略部署根据台海局势变化而有所微调。

其实,这种微调在胡锦涛去年底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已露出端倪。胡锦涛郑重承诺,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合情合理安排台湾参加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以及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等。

胡锦涛关于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郑重承诺,台湾“国防部”的反应颇为热烈。“国防部”发言人池玉兰当日就迅速响应说,两岸能够和平发展,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不只是民众,同时也是亚太地区共同的意愿,“国防部”乐观其成,同时也已经完成规划,一切配合“政府”政策推行。

其实,关于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议题,过去多年来两岸都有提及。在三十年前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就提及“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这只能制造人为的紧张”;首先应当通过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江泽民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也指,“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四年前,胡锦涛在对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时,更进一步将之上升为“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几天后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的第七条,也授权相关权责部门与台湾当局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协商谈判。随后,“胡连会”《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也提出,“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

台湾方面也有类似的建议。马英九就职后,“国防部长”陈肇敏六月三日在到“立法院”答询时就指出,“国防部”已订出政策草案,将分近、中、远期建立两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包括预先公告演习活动,主动公布海峡行动准则,并借由两岸接触,降低敌意,防止军事误判。十二月二十六日,“国防部军政副部长”张良任在由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举办的第四届“两岸和平研究学术研讨会”上致辞也指,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已经到了比较迫切的程度。

实际上,正如胡锦涛所言,“一九四九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中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因此,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至今两岸敌对状态并未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严重障碍。早日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并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是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需要,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要求,特别是有利于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当然,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前达成协议,进而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是中国内部的事情,和主权国家之间结束战争状态截然不同,因此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谈判和解决有关问题。这一谈判目的,不仅在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更需要的是两岸双方要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

具体做法,可以在“国共平台”上建立军事情报交流机制,定期进行两岸军事学术交流活动及军事领导人互访制度,进而互相考察对方的军事基地尤其是沿海军事基地,参加对方的军事演习以至是共同进行海上救援演习和护航、护渔演习等。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解文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