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8月25日电(记者 邹丽泳)“88水灾”救灾步入尾声,即将进入到重建阶段。救灾过后,“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党竞争、就业安置等多面向矛盾陆续出笼,灾后的台湾政治情势诡谲复杂。
救灾初期(第一周),不论“中央”与地方,“朝野”政党在救人第一的前提下,暂抛政治歧见,全力救灾,政治味不浓。
不过,随着,指挥系统失灵、救灾速度缓慢以及拒绝国际援助等事件,各界指责声浪直指马英九、刘兆玄,两人被岛内外媒体重炮巨轰,声望惨跌,甚至连国民党自家人都炮口对内,要求“阁揆”下台。
这段期间是马刘的政治灾难周,为挽救政治危机,马刘南北奔波,“内阁”总动员、全力止血,终于在本周稍稍稳住阵脚。许多媒体用“政治土石流”形容摇摇欲坠的马刘体制,也可以说是执政党的“灾难周”。
现在风向一转,政治灾难火苗开始往下蔓延,点燃这把火的是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吴伯雄南下屏东勘灾,一句“中央”的钱(新台币10亿元)未拨给林边乡,引发屏东县与林边乡,国民党与民进党战火,向来扮演助燃器的“立法院”“朝野”两大党团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宛如变成政治罗生门。
不过,这场罗生门的答案很快就揭晓,原来是先告状的林边乡公所延迟向县政府申请补助,小小的乡公所秘书出面道歉说因为没有水没有电、无法使用电脑才延误上报公文,林边乡长也出面道歉。
上述诸多事例说明了,88水灾过后,“中央”与地方、政党竞争以及接下来可能会爆发灾民与当局(“中央”与地方)对立的诸多矛盾将接连浮上台面。这些矛盾点很尖锐也很棘手,攸关民心走向以及政治版图重组的县市长选举。
首先是地方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主要矛盾就是责任归属问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救灾不力的责任谁比较大?责任如何分摊?马刘的责任?县市首长谁负什么责任?诸多问号已经足以构成双方的紧张对立甚至是对抗。
其次是,政党竞争,在年底县市长选举如期举行的情况下,政党势必加紧攻防,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抓到对方小辫子的机会展开猛烈攻击,寄望对方之失分转变为己方之减分甚至加分。
这种情况很明显,民进党攻击马英九下乡勘灾带国民党县长候选人,摆明辅选不是救灾;国民党也抓到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勘灾住五星级饭店,意图为对方抹上假救灾罪名。
另一个问题是,行政资源是利器?还是包袱?就正常行政程序,“中央”拨钱给地方,第一关先到县市政府手中再往下发放给乡镇市。
从国民党角度来看,拨钱给县市政府无异就是拨钱给民进党县市长运用(受灾区多为民进党“执政”县市),钱下去、人民也不会感谢“中央”;因此,准备直接拨钱乡镇市公所(乡镇市长多数为国民党籍),跳过县市政府的拨钱方式,人民的观感是什么?人民会不会有做球给国民党公职的印象?如果,政党过度介入会不会得到反效果?
第三个矛盾是最后阶段安置问题,安置问题中最困难的是就业问题与当局对弱势族群照顾。灾民要重新过正常生活,就是教会灾民钓鱼而不是给鱼吃,否则,饱餐一顿之后,还是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
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家未毁但家当一夕间蒸发的农渔民,“中央”概括承受银行贷款能否获得满意?补助照顾到什么程度?
如果,刘兆玄接下来的安置作业处理得当,才可达到止血效果,如果处置不当,民怨再度爆发,国民党倒刘的内部矛盾及权力斗争,立刻蜂拥而至。此刻就会再度变成人民站在当局对立面的危险境地。
作者:
邹丽泳
编辑:
解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