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与美国间的冷战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1991年。两大政治体系对立的大国总是试图寻找不冒任何军事对搞的风险而置对方于死地的方法,“太空竞赛”便是两个超级大国施展技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手腕而无军事冲突风险的战场。
太空战实际上涵盖了从苏联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t)到80年代末暴风雪(Buran)航天飞机的许多战斗。这一时期月球成为“太空竞赛”的焦点。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使这一竞赛达到了高潮。
1945-1955:各就各位
冷战初期,美国与前苏联都反对在政治与技术竞争的幕后进行太空竞赛的准备。1944年到1945年间,两个国家就曾争夺德国V2火箭的技术诀窍和设计火箭的科学家。甚至在这场游戏的初期,双方就展开了建设弹道导弹与核弹头武器库的竞赛。从1953年到1954年,焦点集中在谁将成为第一个选出能打到敌方领土的洲际导弹的国家。这也是研制运载火箭、展示航天地位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当轨道发射成为可能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开始考虑卫星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且开始了一些基础研究。
1955年7月29日:太空竞赛进行中
由于前苏联和美国都建立了各自的核武器库,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1951年在罗马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个在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31日)期间发射一颗人造卫星的方案,只有前苏联和美国接受了这项挑战。
1955年5月26日,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了一项卫星工程,7月29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正式宣布美国将发射卫星的决定。实际上在6个月前,即1月,莫斯科广播电台就已宣布过类似的决定。
所以,在1955年年中,随着美苏关系的日益紧张,空间竞赛才真正展开。同年8月,在哥本哈根国际宇航大会上,前苏联代表团发言人、苏联科学院行星际研究委员会主席列.谢多夫简洁地向世界宣布:“苏联将最先发射一颗卫星,而且一定比美国的大”。由于美国计划于1957年12月用先锋号火箭发射卫星,人们猜测前苏联将于同年秋天,甚至在伟大的俄罗斯宇航先驱齐奥尔科人斯基百年诞辰的9月17日将卫星发射上天。这也骓了谢多夫所宣布的用“最壮观的方式”庆祝这一百年盛事的事实。后来的事情证明,这是一个计划好的日期,但后来由于P-7(Semiorka)火箭出现问题而使发射延期。1957年6月,在人造地球卫星1号(Sputnikl)发射的四个月前,美国开始产生战胜对手的明确想法。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局长阿.杜勒斯宣布:“美国情报机构的观点是,出于心理威慑的原因,苏联将竭尽全力成为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很可能是在1957年”。
在1955年哥本哈根宇航大会上,一个美国代表曾询问谢多夫:“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美车人还是苏联人。”谢多夫微笑着回答道:“两者皆不是,第一个宇航员将会是一条狗,当然是苏联的狗!”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了卫星竞赛的赢家
1957年,前苏联在太空竞赛的第一仗中打了胜仗,他们于8月21日发射了第一颗洲际导弹,10月4日又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号(Sputnikl)。
前苏联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占据了压倒西方的优势。它给世界尤其是美国一个极大的意外:没有人预料到前苏联能这么快就发射一颗卫星。40年后,美国人当时的优虑看起来就有些多余了,不过前苏联当时确实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例如,美国国际地球物理年委员会主席约.卡普兰博士曾说过:“如果前苏联能够发射一颗83千克的卫星,就说明他们还有能力发射一颗比这重得多的”。美国科学家还在猜测前苏联是否已经用自己开发的洲际导弹发射了卫星。纽约的赫.特里本把这一事件看成是“美国的一个重大失败”,美国国防部部长查.威尔逊对前苏联的洲际导弹做了讽刺性的评论,而他的接班人麦克尔罗伊先生宣布说“现在我们要严肃对待苏联了”。
虽然如此,许多美国人真的把这一事件当成了笑话。五角大楼的一个官员甚至把前苏联的卫星看成“任何人都能发射的一堆废铁”。但是,前苏联发射卫星代表着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观念在美国已经根深蒂固。有人优虑前苏联的一颗氢弹打在纽约或是华盛顿将使美国人只有15分钟还击的时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前苏联就是世界的主宰,但这至少说明前苏联已经能够和美国并驾齐驱,在空间竞赛中,前苏联在技术方面还要领先于美国。
此时冷战已经全速运转,前苏联凭借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取得了外交上的优势。当时的外交部长A.葛罗米柯在卫星发射后仅一小时要求会见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见的三个小时中葛罗米柯以报告式的口吻对杜勒斯说:“国务卿先生,您的情报机构可能已经向你汇报,苏联科学家已于今天下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美国与前苏联的空间竞赛到此已经成为事实。对于美国来说,人造地球卫星1号(Sputnik 1)的发射无异于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只是这一次是政治、技术和公共关系的失败而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美国的反击也将会和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本的反击一样。
作者:
陈晓丽 王乃洪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