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事业又走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在举国欢庆之余,也不由得我们不思考航天事业对于整个国家的意义所在,是国家尊严、国防安全,还是外交、政治的需要?无疑,上述的这些理由是绝大多数人对航天事业的普遍认知,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内容?

尤其是苏联这个曾经领先于美国的航天霸主的没落,也令众多论者心生疑惑:中国,这个新兴的航天强国,在踏出载人航天历史性一步的时候,前路又将指向何方?

 
斯普特尼克1号

1957年,前苏联在太空竞赛的第一仗中打了胜仗,他们于8月21日发射了第一颗洲际导弹,10月4日又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号(Sputnikl)。前苏联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占据了压倒西方的优势。它给世界尤其是美国一个极大的意外:没有人预料到前苏联能这么快就发射一颗卫星。

美国的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于1958年1月31日发射升空,为此美国赢得了一些荣誉,美国宣誓在空间竞赛中将不会再处于落后位置,美国没有认识到,当时前苏联的领导人比他们想象的要精干许多,通往太空至高地位的路还很长,美国不得不面对对手的辉煌成就,尤其是自从赫鲁晓夫(khrushchev)全力以赴要巩固前苏联在太空方面的霸主地位后,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竞赛还在继续,前苏联还在前面。

1969年,美国人登陆月球
美国“发现者”号航天飞机

在阿波罗计划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美国与前苏联继续在载人飞行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他们各自的联盟号(Soyuz)和双子星座号(Gemini)飞船计划使两国在对任何探月任务都很关键的交会技术与变轨方面得到了完善。由于1965年到1966年的双子星座号计划,美国逐渐赶上了前苏联,甚至在诸如长期飞行等领域超过了前苏联。总之,美国有信心达到他的最终目标;把人送到月球上。

前苏联航天员的总赞助人卡马宁(Kamanin)在10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刚刚读了美国总统向国传递交的美国航天计划的报告,从1954年开始,他们为航天计划投入了340亿美元的投资,给人印象深刻。我们投入的资金要少很多,而且还存在组织问题。虽然这看起来有些荒谬,但我们确实好象还没有一个专门组织航天活动的政府机构!”

1975年7月17日阿波罗与联盟号在轨道上对接,美国航天员托•斯塔福德和前苏联航天员阿•列昂诺夫在太空中握手,并宣布“空间竞赛已经结束,美国与苏联平局”。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并没有完全结束。70年代初期,两个国家在“礼炮”号和“天空实验室”空间站计划上展开了竞赛,后来几年相继研制了航天飞机。一直到1991年前苏联解体,空间竞赛的时代才结束了,随着全球其它各个航天大国的掘起人类航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前苏联主要空间探测成就(截至1967年)
1957 首次动物进入太空(小狗莱伊卡)
1958 第一颗科学卫星
1959 物体首次脱离地球轨道
1961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尤里.加加林)
1962 首次双飞船太空飞行
1963 第一名女航员进入太空(捷列什科娃)
1964 首次三名航天员同时进入太空
1965 首次太空行走(阿.列昂诺夫)
1967 首次撞击金星
美国主要空间探测成就(截至1967年)
1961 阿波罗计划开始
1964 土星1号运载火箭首次无人轨道飞行
1965 质子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
1967 阿波罗4号无人飞船送入地球轨道
1968 首次载人阿波罗-7飞行
1968 首次载人环月飞行(土星5/阿波罗-8)
1969 人首次登月(土星5/阿波罗11号)
1969 第二次载人登月(土星5/阿波罗12号)

前苏联的国防工业管理体制属于高集中度的计划经济体系,其航天事业也同样从属于这一体系,这一体制既保障了苏联在早期航天竞争中的优势,同样也是它后期落败的主因。据专家估算,前苏联把国民经济中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投入到国防科研生产上。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曾试图通过"军转民"来减轻国家负担,但是,由于使高度集中的军工企业转产高技术民用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却不能提供这笔资金,加之前苏联突然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军转民"政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首次动物进入太空(小狗莱伊卡)
苏联“暴风雪”航天飞机

前苏联采取了军民之间严格保密的政策,民用航天归军品系统领导增加了其神秘性和从属性,再加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社会和企业应用航天技术的积极性,也使航天科技工业研究机构、企业丧失了向国民经济转移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其结果是,在几十年的空间竞赛中,前苏联的只重军用的一手策略败给了美国的航天既为国家安全服务,又为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服务的两手策略。苏联解体后,1990—1994年间,俄罗斯航天企业总人数减少35%,专家流失50%。代表整个国家工业最高技术的部门——俄罗斯航天工业系统几乎崩溃。

从专业角度讲,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广阔的商业前景,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却是一项风险极大、周期很长、短时间不见效益的超前性科学试验活动。不经过充分论证和综合权衡,仓促上马,必然陷入被动。苏联发展国防高新技术的最大教训是搞“象牙塔”,用国民经济填“无底洞” 。反之,用国家资源开发出的高技术又借口国家安全、保密等理由,不能反馈到国民经济主体中去牵引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越搞越穷。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反观美国,主要通过合同管理的办法对美国的航天企业进行管理。美国航天工业是一个以国防部、宇航局进行宏观管理,以科研单位、工业界、大学为基础的公私结合、军民结合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的特点是:庞大复杂、相互制约、集中决策、分散实施。这套管理机制尽管在审批效率上并不算高,但在航天事业的技术推广应用上,在国防投资的下游经济刺激作用上,都有着苏联体制无法比拟的优势。

美国宇航员太空行走

冷战时代,无论美苏的领导人都认为“在太空中遨游的是人,而不仅仅是一些机器,这将会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对于提高国家声望及鼓励国民信心具有突出的作用”。当然,其意义也不止于此,在军事上、商业上,美苏两国同样进行了各种尝试,而从长远来看,后两者对于国家的影响无疑大大超过了当时的“面子”。 【美苏载人航天的目的和意义】

神州五号发射现场
钱学森早年图片

今后世界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发展多元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已经在能源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 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促进了能源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了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人们已在不断探索开发空间资源,向太阳要能,向月球要能,不断给航天技术提出新的课题,同时也给航天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信息社会中,航天技术的作用将变得更巨大,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最终将彻底改变地球上的面貌。航天技术与计算机的融合,形成了在地球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基础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的方式,并加速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增进互相理解和全球意识。因此,加速发展航天技术,从多方面、高效率地利用航天技术, 特别是充分利用空间信息资源,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流、物流和能量流的利用率,增进文化交流和人民间的理解和信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航天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除了上述直接作用以外,还在于它对科学技术的结构性变革和对其它先进技术的发展起着某种先导作用或带动作用,并向社会扩散相关技术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产生巨大的间接效益。航天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开拓性的先进技术手段改变众多产业部门的传统生产方式。不过,航天技术产业属于高投资、长周期、高效益、高风险的战略性产业。目前,世界各国的航天科技创新项目大部分位于市场驱动的无效区。迄今世界各国的航天技术产业无一例外都是以国家行为为主导的,即靠政府投资为主。当然,这种投资的扩散作用也是史无前例。

神州七号发射现场

我国发展运载火箭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对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方面。但运载火箭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样巨大,作为美、法之后的第三个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中国在航天发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尽管我国发射服务价格比国际市场同类服务的价格低15%,但发射服务的收益还是相当高的。以长征3号火箭发射亚洲1号卫星为例,其发射费用约为2500万~3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300万~17160万元(按1988年汇率计算),而长征3号火箭的生产费用和发射勤务费用合计为5000万元,可见,经济效益相当显著。

大国象征、政治需要、外交需要、国防需要、民族自信需要……之外,一个客观而且偏实用的问题依然是:航天科技进步再进步的同时,能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什么?它能否像美国借助“阿波罗”计划控制信息时代那样,成为创造下一个技术时代的主力?它又如何避免出现前苏联空间计划“军转民”不利,拖垮国民经济的反面例子?这一问题的求解,无疑只有一个要点:那就是体制是否合理,价值链能否理顺。 【中国航天:仍需继续理顺价值链】

与五六十年代美苏的军备竞赛目的不同,中国发射飞船的目的主要以开展基础科技研究,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为主。同时,以航天事业为突破口,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跨越式发展,培养造就科技英才;展示强大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保卫祖国安全,增强国防能力;最终为进一步开展空间研究,登上月球做准备。

神州七号航天员在轨道飞行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郑永年认为,中国搞载人航天与前苏联不同。前苏联搞载人航天有国际大环境背景,也就是说要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是有军备目标的。中国更多的则是标志着国民经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地步,是一个综合型反映,而且在模式上,中国更近似于美国,这种方式还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大力发展太空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据美国和世界银行专家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会在未来30年内比肩美国。可以预见的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绝不能仅依靠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创新的新驱动力。根据美欧航天强国的经验及中国已有的实践,太空探索和开发利用正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高低,无疑将有赖于对这一新领域的开发程度。

 

古语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而今的世界, 大国与大国之间,虽然不再用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但和平条件下的竞争,仍旧无比的酷烈,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前苏联航天事业在冷战中的成就,无愧于其世界两强之一的实力,但却如昙花一现,随着国家的解体、经济的崩溃而消失无踪。

而今,中国也进入了“载人航天俱乐部”,取得了丈量太空的资格,跻身强者的行列,下一步将如何行进尚不得而知,但是借由美国、苏联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支撑强者愈强的,既不是杀气森森的军队,也不是频繁发射的卫星,而是真正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