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专题 > 2007两会专题 > 两会时评 > 正文 |
|
自十六大始,“民生”二字渐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每年的两会是民生话题集中的平台,近年来几项重大的民生政策都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得到热议并最终通过。
在十届人大最后一次会议召开前,本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2003年,39岁的郑教授成为最年轻的人大常委,是19名“年轻人大常委会委员”之一。郑教授一度被认为是国内较早系统地研究民生问题的学者,也是国家相关民生政策制定过程的亲历者。2005年1月25日,他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等观点。
2007年“两会”前夕,郑功成就此次“两会”热点话题,以及中国民生政策的走向、自己作为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履职体会,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重大责任
记者:今年的人大会议上,围绕民生问题将有哪些亮点?
郑功成:这次会议的议程直接涉及民生的不多,不过,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将继续体现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事关民生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等问题肯定会成为代表们的热议话题。
记者: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外界也认为本届政府是对民生问题是最为关注的,您作为较早提出关注民生问题的学者,怎么看?
郑功成:我对总理的讲话感到异常兴奋。每届政府都有自己必须认真应对的挑战和奋斗目标。上一届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像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加入WTO等等。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政府和老百姓的关注点就转移了,时代要求政府更好地承担起切实保障民生、不断改善民生的重大责任,同时政府也日益具备了这种实力。199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只有8000多亿,2006年达到3.9万多亿,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政府已经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了。我曾经于2004年春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即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改善民生,提出政府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义务,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之责任,学者也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之道义,有研究民生和提供解决民生问题方案之责任。现是确实到了切实保障民生、全面改善民生的时代了。本届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及已经、正在及将要采取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是公众有目共睹的,我春节期间到湖南平江农村调查,得到的确实是农民普遍称颂的结论。
记者:你曾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后改革时代”。
郑功成:对。那是我在2003年底应邀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讲座时对时代发展所做的基本判断。基本的依据是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人受益的时代已经过去,利益分割的时代已经到来。上世纪末以来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劳动关系严重失衡等问题的暴露,表明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应当成为历史,而促使全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走向共富的时代应当尽快到来。而后改革开放时代较前一个时期相比,其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全体国民合理地分享到国家持续发展的成果。
社会不公非解决不可
记者:社会不公等问题是否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郑功成:对。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劳动关系失衡、农民工与城市人的利益冲突以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民生问题就完全可能持续恶化,这将会危及整个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大转型时期,施政者需要大智慧,才能解决好诸多现实挑战,而谁能解决好民生问题,谁就能得到人民拥护,因为人民普遍在乎的是生活的好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主题,这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并正在努力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我认为这是真正的与时俱进,而检验执政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即是民生问题解决得怎么样。
记者:作为人大常委会委员,从你的观察看,决策层偏重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郑功成: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概念,因为人民的追求一定是持续向上、持续向好的。因此,我认为,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在经历了一个满足人民低层次的温饱需求的阶段后,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乃至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从而是全方位的、高层次的民生问题,现在只是刚刚开始。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正当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治国执政突出以人为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都应该越来越受到尊重。我曾经提出过要构建以民生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议。
强调公平不是劫富济贫
记者:近两年,也有人认为民生领域的很多问题是改革带来的,还出现了反对改革的声音,你怎么看?
郑功成:反改革肯定是逆潮流的。现在民生领域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不是社会倒退或者停滞的问题。如没有发展哪里有先富起来的群体,贫富差距也不会扩大;没有农民工的自由择业哪有农民工与城市人的直接利益冲突;没有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哪里有中国的现实国力。因此,看待中国的现实问题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它是中国发展进步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标志,对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再改革来解决。中国现在面临的实际上是双重改革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问题,这个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是纠正以往改革中的不足及其后遗症,这个阻力较大,因为改革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既得利益者为维护自身利益可能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碍因素。
记者:在你研究的收入分配领域,最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这些措施的核心指向是什么?
郑功成:让全体人民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和分配正义的体现。
记者:有人认为这是劫富济贫?
郑功成:对收入分配的调整或者改革,确实存在着两种心态,有的人认为强调公平与财富共享是劫富济贫,这是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声音;有的人确实有仇富心理,这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心理落差。正因为这样,我们尤其要强调发展成果的合理分享。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