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古镇静幽幽 大圩面难寻
2007年06月19日 11:44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投票数: 顶一下  【

大圩镇老街

8月初,记者来到这个早在明代就名动湘南的古镇,仿佛踏入了一条历史的河流……对大圩人来说,徐霞客未免“小气”了些。当年徐霞客前往考察阳朔时,两过古镇。返程桂林时,还曾上岸“市面”。大圩古镇始建于汉初,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是水路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集市贸易集散地。东有潮田新河,与福利的马河相接;西连相思河,可至永福;北面的漓江贯穿着桂林、兴安、阳朔、平乐、梧州,可上达湖南,直下广州。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其余三个为宾阳的芦圩、苍梧的戎圩、原贵县的桥圩)之首。

然而,置身当年方兴未艾的大圩,徐霞客竟然只落了寥寥“甚盛”二字,便驾舟北去。明代大才子解缙所叹的“大圩江上芦田市,百尺清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昏后,壮人荷叶裹盐归”,在徐霞客这里没有赢得唱和声。

大圩声名鹊起时,大圩面也因此成为当时桂林饮食文化中的翘楚。

徐霞客当年曾对大圩面赞赏有加,而大圩面的流行,也和商业兴盛有关。大圩当年商贾云集,其中很多是来自山西等北方地区的外来客。由于吃不惯细腻的大米,面食渐渐地在大圩流行起来的。与南方精致的饮食习惯相结合,大圩面以做工精细,面质细滑爽口而著称,在做法上也融入南方风味,因而极受南来北往的商贾们欢迎。

善于捕捉商机的大圩人很快建立了数十家小手工作坊,经过在制工方法上的改良,到清代,大圩面成为继米、盐、布之后的又一大旺市,几家老字号面铺的筒面甚至远销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

然而,记者来到大圩时,接连向几位老人打听,都未能找到一间当年的大圩面手工作坊。

65岁的刘玉莲告诉记者,在解放初期,她父亲还经常到古镇上以麦子换面回家吃,当时,大圩虽然没有往年盛况,但在她印象中还有十来家小作坊,但到上世纪50年代末,这些小作坊便相继消失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几家手工面作坊也曾“复出”过一段时间,但因大圩经济环境衰落,这些小作坊最终还是没能续上往日的辉煌。

大圩面的消失,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动荡,使得大圩几百年自发形成的商品经济元气大伤,三日一圩的圩日也被禁止。

为了防止居民做买卖,公社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看风队”,24小时在街道上巡逻,被发现进行商品交换的居民不但商品全部上缴,还要被拉到公社批斗。临街而设的店铺,也被“看风队”全部用木板封死。二十几年的折腾,原本就渐渐衰微的大圩,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雄风。

大圩面因大圩崛起而产生,最终也因大圩的没落而踪迹全无。说起这段历史,土生土长的大圩人唏嘘不已……

   编辑: 霍吉和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