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专题 > 个性官员:强力施政捍卫中央政令 中国政坛吹新风 > 正文
宋亚平绵里藏针彰
2007年07月02日 15:39 来源:新华网

相对吕日周、仇和、李仲彬的“铁腕”执政风格而言,另一位个性官员宋亚平的施政措施对当地官员切身利益来说,是“以柔克刚”。宋亚平在任4年多,推出了14项改革,端掉了3000多人的“铁饭碗”。他通过对官员“洗脑”来荡涤陈腐观念,而没有采用疾风骤雨的方式,并且给予被改革者一定的保障,因而引起的震荡比较小。虽然手法“温柔”,但他实施的改革,却是绵里藏针,而且在施政过程中,意志坚定,没有丝毫退缩。

宋亚平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86年,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湖北省政府研究室工作。两年后他却辞去公职,不要“铁饭碗”,南下广东“淘金”。上世纪90年代末,在商海搏击10年之后的宋亚平,又走马上任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委书记。

接手咸安区时,宋亚平面对着的是一副“烂摊子”: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思想保守,领导方式陈腐;政府机构人员庞杂臃肿;财政入不敷出,土地荒芜,农业衰败。封闭保守的思维充斥着整个咸安区。

面对困境,宋亚平决心“起沉疴,下猛药”。他开始对陈腐的地方吏治进行整治。

宋亚平深知改革会触动种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要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做好种种铺垫工作。在推出了为在职干部、退休职工、下岗分流人员统一办理养老、失业、医疗等五项保险的“五保合一”保障制度半年后,他开始了第二步改革——让干部外出打工。这项措施引发了广泛的议论。

当时咸安区的干部本能地排斥这种做法,宋亚平将他们一个个叫到办公室谈话,做思想工作。第一批187名打工干部在2001年的正月十五启程出发。咸安区对打工干部每月发放150元的生活费,外出打工的收入全部归个人。宋亚平对这些人的要求是,必须走出咸宁市,对留在咸宁不走的,一经发现便给予警告甚至开除公职的严厉处分。

继干部外出打工之后,宋亚平开始实行机构改革,拿留在咸安的干部“开刀”。他先拿出6个重要的、被视为肥缺的区直局机关,公开选聘局长,然后放权让竞争上来的局长组阁,对人员进行分流。先后有2300多名区直机关的干部被推向社会。

机构改革进行得最彻底的还是乡镇一级。宋亚平大胆尝试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合并的党政“一肩挑”的改革。他认为基层政权没有必要实行党政分开,分开的结果只能是互相推诿扯皮。之后,他又对乡镇内设机构进行撤销合并,重新组成党政综合、财政税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四个办公室。对于乡镇下设的“七站八所”,除保留财政所之外,其余全部和财政脱离关系,推向市场。一举将乡镇一级由财政供养的人员减少了近半数,减下来的人一律自谋职业。这种改革在全国是首次,被视作中国基层政权冲破“黄宗羲定律”的成功尝试。

宋亚平的改革彻底扭转了咸安区的落后局面,自2000年改革以来,区财政收入由1999年的5400万元上升为2000年的2.6亿元。而咸安改革“大旗不倒,力度不减”,并且其影响力还在向湖北全省延伸。

   编辑: 王菁
   十七大图集
十七大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十七大大会用车均为红旗
北京夜景照明迎接十七大
北京三警联动确保十七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