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三十年:唱响发展繁荣之歌
2008年12月17日 11:25光明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将近三十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但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至今还时时会回响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问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那优美动人的歌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词作家晓光和作曲家施光南在这首歌曲中的一咏三叹,激情、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由衷赞美和无限期望,一经问世,就迅速地响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

深情赞美希望的田野,在希望的田野上放声歌唱,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用这金色的经线和纬线,织就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壮丽图画。今天,回望三十年间中国文化建设历程中的一个个深深的脚印,能够用笔墨记下来的,仅仅是留在人们记忆深处最为深刻的那些部分——歌剧《原野》、《苍原》等;话剧《虎踞钟山》、《立秋》、《生死场》等;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戏曲《曹操与杨修》、《牡丹亭》、《程婴救孤》、《巴山秀才》、《廉吏于成龙》等;流行歌曲《军港之夜》、《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前门情思大碗茶》、《青藏高原》等,小说《天云山传奇》、《哦,香雪》、《平凡的世界》、《红高粱》、《青春万岁》、《穆斯林的葬礼》、《秦腔》等;美术作品《父亲》、《西藏组画》、《暖冬》、《秦隶筑城图》、《马背上的民族》等。

伴随春天的鸟啼而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重在建设、锐意创新,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时代大潮。在广大观众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戏剧、戏曲艺术中,一批剧作家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和诠释历史故事,给传统戏剧舞台注入了令人深思和震撼的艺术活力,一些话剧和戏曲导演在各自的艺术创作中,或将戏曲程式化的精髓引入话剧创作,或在戏曲创作中植入话剧观念和时空处理,使话剧和戏曲这两个艺术品种相得益彰,都在新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建设也呈现出精品、人才迭出的可喜局面,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昆剧艺术节、全国舞蹈比赛、全国杂技比赛、全国声乐比赛、全国美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活动的举办,推动一批精品佳作脱颖而出。据统计,1991年设立国家级文化艺术奖项“文华奖”以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各级数百家艺术团体的90台剧目荣获“文华大奖”,450台剧目荣获“文华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成为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讴歌新时代、服务人民群众的崭新平台。

文化建设步入新的历史起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的最为深刻的变化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催生了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国家统包统管文化事业的模式逐渐打破,公益性文化事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号召,使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踏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中国文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历史起点。

当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加关注社会进步和心灵世界的时候,文化建设、艺术创作也通过“三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美术馆免费开放等措施,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文化成为引领人们不断创造和进取的精神号角和旗帜。据统计,仅2007年,全国各级艺术院团深入农村演出就有5108万场次;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系列文化活动中,国内的140多台优秀剧目、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56台剧节目相继在北京演出600余场,成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种类最齐的舞台艺术的集中展示。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谌强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