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为什么”系列访谈:告别了革命就能实现现代化吗?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前,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此后,我们党又带领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踏上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一个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然而,对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在他们看来,革命是破坏性的,是某些人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近代中国不应该革命;如果“告别革命”,当上几百年殖民地,中国早就现代化了。这些观点,归根结底就是认为中国不应该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应该依附于西方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告别了革命中国就能实现现代化吗?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龚书铎。
龚书铎认为,一些人否定革命、鼓吹“告别革命”,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一种带有国际性的思潮。这种思潮大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与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动紧密关联的。还在苏联解体前,苏联就有人极力否定十月革命,给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抹黑。随后不久,这种否定革命的思潮传到我国,国内有人开始鼓吹“告别革命”。
龚书铎说,鼓吹“告别革命”的人认为,革命不是必然要发生的,而是某些人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这样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把一场伟大革命简单归之于某些人头脑中的主观意愿,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唯心史观。革命不可能只凭少数人的情感冲动就能发动起来,也不是只凭某个阶级和政党的意志就能发生的。革命的发生,除了革命阶级主观的条件,还必须具有革命的形势、革命的社会需要。没有革命的条件,革命时机不成熟,任何人的“情感激流”都制造不出革命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是客观形势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辛亥革命如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如此。它们都代表了人民群众意愿,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龚书铎说,鼓吹“告别革命”的人还认为,革命是破坏性的,必将带来灾难甚至是大量人流血。因此,近代中国不应该革命。这样的观点同样站不住脚。不用暴力革命,社会永远和平发展,当然很好。但这只是一种幻想,在中外历史上还找不出这样的事实。进行革命,流血不可避免,但革命正是要以流血换来不流血,换来免受反动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蹂躏。革命无疑会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破坏旧的政权和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就不可能建设新的政权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孙中山先生说得好:革命之有破坏,与革命之有建设,固相因而至,相辅而行者也;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相行,犹人之两足、鸟之两翼也。
龚书铎指出,那种认为依靠帝国主义就能实现现代化的说法,不啻是在说梦话。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发展,但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发展。帝国主义依靠不平等条约,不仅在中国倾销商品,而且经营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在华的资本势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在外国资本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脱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据统计,中国近代工业经过109年发展,到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7%,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这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入侵既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也没有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不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掠夺,现代化是“化”不起来的。
龚书铎最后强调,不能把现代化和革命对立起来、割裂开来。革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讲过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这清楚地说明,革命和现代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革命是现代化的前提。今天,如果还有人沉迷于不革命就实现现代化这样的旧梦,显然是荒唐可笑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