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县“大跃进”始末
2009年08月19日 14:16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原本默默无名的小县徐水是如何引起毛泽东注意的

徐水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地区,古时称武遂,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十年九旱,群众生活很苦。解放前下关东的人很多,要饭的也很多。新中国成立后情况虽有所改善,但一直是缺粮县,吃过全国28个省支援的粮食,直至1957年,徐水在河北省还是“黑旗”县、“三类”县。

1957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基本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即“农业四十条”),提出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或者更多一点时间,把所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巩固起来。在会上,毛泽东还对1956年周恩来、陈云等人提出的在经济建设中反冒进方针进行了批评。八届三中全会不但揭开了批判反冒进的序幕,也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1957年底,全国农村掀起了大办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始动工,由于这些工程超出了社、乡的界限,需要集中众多的劳动力进行“大兵团作战”,并且吃住在工地,公共食堂也就应运而生。

徐水县只有31万人口,除去老弱病残、妇女和各种脱产人员,能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实际不到10万人。徐水县委县政府抓住广大农民根治水旱灾害的迫切要求,开始大搞水利建设。在1957年至1958年冬春之际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徐水组织了一支十多万的劳动大军,打破社、乡界限搞大协作,实行全县劳动力的统一调配。为此,徐水县委提出了“行动军事化,作风战斗化” 的口号,把全县能调动的劳动力集中使用,按军事编制组成大队、中队,在工地搭棚宿营,组织了随营食堂。接着,徐水又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旱春种,成立了田间指挥部,划分“战区”,实行劳动力集体吃、集体住,开始了所谓的“全民军事化”。从1957年11月起,全县人民苦战3个月,实现了农田水利化,治理了27座山头,打了5000眼井,挖了500多里水渠,用工8万个,挖了2400万土石方。这些土石方如果铺成1米厚3米宽的路,可以从北京通到武汉。

1958年2月,负责农林口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来到保定,听取了河北省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汇报。在听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所做的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汇报后,谭震林给予高度评价。3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介绍了徐水的经验。

3月14日,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位副部长赶到徐水,帮助徐水总结经验,起草了有关徐水经验的《关于河北省徐水县实现农田水利化情况的报告》,呈送中央领导。报告中说,徐水县从1957年11月起,苦战3个月,已经实现了农田水利化,境内3条河流基本得到治理,86万亩耕地都配备了1套至3套灌溉设施。报告还说:“徐水县的经验,使我体会到,对于社会主义的群众高潮,必须有足够的估计。”

3月21日,毛泽东在成都出席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他看了这份报告和谭震林主持起草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水利建设的初步安排的报告》,做出批示:“此件连同谭震林的报告付讨论。徐水县的经验普遍推广。”3月28日,中共河北省委向中共中央正式报告了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的领导经验。4月17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领导经验的总结》。《人民日报》对徐水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前人不敢想的事,我们现在做到了!白天赶太阳,夜晚追月亮,黑夜当白日,一天当两天。思想不冻地不冻,心硬地就硬,心软地就软。”4月19日,河北省委发出了《河北省委关于学习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领导经验的总结的通知》。5月,农业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徐水县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典型经验》。由此,徐水县成了河北省乃至全国“大跃进”的典型。这就为中共中央在徐水县搞共产主义试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行动军事化”:徐水的大革命

在“大跃进”中,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在当时,徐水和全国一样,农业方面除了兴修水利外,还大搞深翻土地、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深翻土地是一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作。毛泽东听说山东莒南县有个叫大山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深翻土地而增产,就大力鼓励各地搞耕地深翻,说“深翻土地,大有味道,宁可一亩地花一百个工、几百个工也要干”,要用人海战术,在5年时间里把耕地全部深翻一遍。

在徐水,过去翻一亩地需用工10个左右。现在由于搞深翻,一亩地需用工40个左右,面临着很大的劳力缺口,需要更多妇女投入农业生产中。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有的代表在发言中谈到了办食堂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听后大受启发,立即给县委打电话,提出要大办食堂。县委马上召开会议研究办食堂的具体方案,认为办食堂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有效办法,也是实现生产大跃进的有效措施,于是决定在普遍实行劳动大协作的同时大办食堂,尽快实现全县食堂化。

1958年6月中旬,徐水县城附近的香家庄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公共食堂。7月1日,县委召开紧急电话会议,会上决定发动一场生产方式的大革命、农村生活方式的大革命,提出了“行动军事化、田间管理工厂化、思想共产主义化、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化”的口号,核心是“行动军事化”。与此相配合,徐水县委在这份文件中正式提出要实现全县食堂化,并将之作为推动劳动大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迅速在全县普及公共食堂,徐水县委连续召开了4次电话会议,批评了在办食堂工作上的消极收缩“右倾保守”思想,统一了认识,把建立食堂工作迅速推向高潮。为了加强食堂工作,徐水县委书记处确定一名书记专管食堂工作,县商业局成立了生活服务指导科,同时抽调粮食部门的20余名干部下派到乡担任后勤部主任,各社和连队(即生产队)也设立后勤部。此后,公共食堂在徐水迅速普及开来。如南张丰乡11个农业社,仅在7月5日一天就办起了92个食堂,有1.2万人到食堂吃饭。几天之内,徐水全县就建立了93个团、299个营、1099个连、3365个排。有的乡还根据劳动力的强弱和年龄的大小,组成了“青年火箭排”、“壮年跃进排”、“妇女突击排”、“少年先锋排”。上下工要列队,并按口令行进,开工有战前动员,收工有总结评比。到7月16日为止,徐水全县很快建立公共食堂1777个,在食堂吃饭的有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此外,还分别建立了野外战斗随营食堂1410个,幼儿食堂119个,老年食堂248个。这样,徐水全县很快实现了食堂化。

徐水实现全县食堂化后,每天节约10万个小时,以10小时为1个工作日计,等于每天增加1万个劳动日。据徐水县委介绍,由于生活集体化,不但彻底解决了下地集合等齐的窝工现象,还便于支配劳动力,平均每人每天增加了3个小时的劳动时间。该县南城农业社有94户,过去每户平均有一人因家务缠身不能参加生产,食堂建立后,只需10个人做饭,腾出了84名妇女劳力。由于吃饭及时,行动统一,又提高工时753个,等于增加了63个劳动力。按如此推算,徐水全县仅食堂化一项,就可解放劳动力47119名,加上由于吃饭时间统一增加的工时,可折成劳动力32000个。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谭不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