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专题 > 台湾二二八事件60周年 > 正文 |
|
“二.二八”起义纯属官逼民反,是台湾同胞反贪污、反腐败、反专制的群众性自发斗争,是反对国民党腐败专制的爱国民主运动,与当时大陆国统区“反内战”、“反饥饿”的爱国民主运动遥相呼应。因为这批贪官污吏来自外省籍,所以运动中杂有反“阿山”的口号和行动,但就整个斗争的主流而言,并没有提出任何“企图使台湾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口号与行动,个别笼统反对外籍人的行动也得到制止。“二.二八事件委员会”“告全国同胞书”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肃清贪官污吏,争取本省的政治改革,不是要排斥外省同胞,我们欢迎外省同胞参加这次改革本省政治的工作。”“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民族国家政治的好坏,每个国民都有责任。大家拿出爱国热忱来,和我们共同推进,我们很诚恳地欢迎各省同胞的帮忙协助。”高雄市学生军的传单也强调:“我们是绝对没有忘记爱祖国”,“我们绝对没有忘记爱祖国精神”,“打倒腐败官僚,建立民主政治!”“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的大纲和各地群众组织的要求归纳起来,都是反对贪污腐败,反对滥用军权,反对歧视政策与差别待遇,要求保障人民生活,实现民主和自治等要求。
“二.二八”血案,使无数爱国志士和抗日英雄沉冤九泉,同胞的伤痕难以抚平。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支持台湾同胞的正义斗争。40年之后,“二.二八”血案得到了国民党台湾当局的初步平反昭雪,这是治愈历史创伤的开始。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搞分裂的“台独”者,企图利用“二.二八”血案伤痕,颠倒历史,将台湾同胞的爱国民主运动歪曲成“反侵略”的“台独”运动。只把台湾看成受害人,而痛斥国民党、外省人为加害人,把事情单纯化,并大肆谩骂,甚至于时常对外省人流露出厌恶的情绪。这是有意往爱国的民主抗暴烈士脸上抹黑,是别有用心的。出了“二.二八”那么大的事,国民党为了对人民有个交待,也必须作作姿态,陈仪又被蒋介石选中了。不过,这一次陈仪被选中,不是让他再去挑重担,而是要他充当国民党在台湾初期腐败行径的罪魁祸首。
其实,蒋介石在“二.二八事件”刚结束时,并无意加害于陈仪,陈仪被免去台湾省的职务后,又接替沈鸿烈出任浙江省主席。但是,就在此时,陈仪的弟子汤恩伯出卖了他。
陈仪调任浙江省主席,已是1948年春的事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结束,国民党的败局已定。当时,蒋介石手下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都走到了人生的十安路口,何去何从,成为许多人被迫迅速作出的抉择。陈仪默察天下大事,决心脱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策动他起义。汤恩伯早年读书时,多次受过陈仪的帮助,陈仪不惜资助100元光洋送汤恩伯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汤恩伯回国后还不断受到陈仪的保荐,后成为89师师长。陈仪对汤有知遇之恩。谁知汤恩将仇报,出卖了陈仪。次年2月,“行政院”改组了浙江省政府,陈仪被免职,后被软禁于衢州,又于4月29日被秘密绑架到台湾,囚禁于基隆。蒋介石岂能容忍陈仪的“通共”行为?正好“二.二八“少了一个替罪羊,蒋介石便把导致”二.二八”的罪责加在陈仪头上,陈仪也剩下死路一条了。
陈仪之死是带有一定悲剧色彩的,他被枪决的情形同样令人难忘:1950年6月18日晨,曾与陈仪在福建共同推行过“新生活运动”的老相识蒋鼎文出现在陈仪面前,他是接受陈仪死刑命令的招待官。他神色黯然地走向陈仪说:“好吧!”便嘱唯一的随身厨子为他备水沐浴、更衣。陈仪从容不迫,对镜整容,打好使用多年的领带。蒋鼎文命行刑军士送来一盘食物,一瓶美酒。陈仪拂袖而起:“用不着,走吧!”两个士兵上前扶持,陈仪一摔两臂而拒绝,昂首阔步走了出去,上了指定的吉普车。抵刑场后,陈仪稳步下车,扭头对行刑的人说:“向我的头部开枪!”便大步向前,口称:“人死,精神不死”。陈仪死时,年67岁。”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辑:
张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