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中小城镇发展速度 将入城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2010年02月16日 18:26凤凰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中国迄今为止的城镇化,主要是城市的规模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的美化,而没有把农民变成市民,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从现在开始应当把农民转为市民,作为一个重要任务。

明确推进城镇化有两个重点,一个重点就是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上,第二个重点就是要把城镇化它的主要任务放在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变为市民。

虎年伊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做客凤凰网《大政经》栏目,与主持人刘海林共同解析2010中央1号文件的农业政策。以下是原文实录:

刘海林:我感到农业现在的发展方式,个人觉得越来越像工业发展的方式,为什么一个要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大,一个资本投入越来越大,变成机械化,农业本身以后我觉得人会用得越来越少,所以我觉得能不能这么说,我们说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说传统农业会变成一种类似工业式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陈锡文:你讲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特征,因为过去农业主要就是土地和劳动力的结合,现在慢慢看到有石化物的投入品,农业的基建,粮种也不是靠农民自己看着地里哪块庄家好留着,都通过实验室,所以工业和农业越来越紧密,这个是一定的,随着人口增加消费水平提高之后资源不够了,水和土地显得不够了,所以得让每一寸土地有更多的产出,所以就要加大投入,一方面农业现在越来越体现出以投入来替代资源,另外一方面以科技的发展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和工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但是从生产的方式来讲,因为我们经常,我自己当过农民,所以我知道,人家一讲都是当农民,我们那一代下乡,说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修地球的,我是露天工厂的,这两个特征,大概在整体上农业是不可能消除的,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大棚,在厂房里头生产,也有一些作物长在无土栽培,用营养液,也可以不用土,但这个只能是高附加值的一小部分农产品才能这样,总体来讲农业是一个露天工厂,它受自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和工业没有办法相比较的,所以农业再发展,还是会保持了它自己的特点,它和工业的紧密关系会越来越加强,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农民的数量减少之后,农民的农业的经营组织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变化,无论如何最特殊的一条,农业的劳动对象,庄稼也好,畜牧禽水产品也好,它都是有生命的东西,而这个特征在工业中不会有,所以农业有它自己的特点。

刘海林:农业和工业根本区别,您说得非常到位。有生命特征。中央“1号文件”还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加强城乡的统筹发展,其实是农业发展对整个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目标,应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更容易变成城市的居民,文件里也提到了有条件的农民变成城市的居民,到城里来落户,原来咱们是插队落户,现在是插城落户,谈到这个问题呢,我想农民也关心,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他需要哪些条件,农民进城以后,怎么才能保证他们的一些权益?

陈锡文:在中央“1号文件”之前,中央在12月开了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每年都有一次经济工作会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里面,已经讲到了,从2010年开始包括“十二五”以后一个阶段。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来看待。但是明确推进城镇化有两个重点,一个重点就是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上,第二个重点就是要把城镇化它的主要任务放在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变为市民。第二个问题讲清楚了,实际上我觉得暗含着这样一种判断,就是我们迄今为止的城镇化,主要是城市的规模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的美化,而没有把农民变成市民,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从现在开始应当把农民转为市民,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当然这要具备条件,具备条件我想有关部门,一方面在研究这些条件,我个人理解,大的原则性的条件,应当有这四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农民具备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指的是进城务工有一定的时间,这个世界各国都是这么做的。第二个就是他能够在这个地方有比较稳定的就业工作,第三个就是他在当地能有比较稳定的住所,住的地方,第四个就是他加入了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有这四个条件基本上就可以,我们在国外做的一些考察也了解到,其实各国大体上处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都有一些这样的情况,我考虑中国的差别太大,你不可能由中央政府来规定几年才这样那样。

所以我想最重要的是各地政府,从他的当地实际来制订政策,中央政府很重要的职能督促他到了这个阶段你就得想办法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所以必须制定这样的制度,让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关键是这个。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