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震后心理救助的紧急呼吁
2008年05月26日 17:29中国新闻周刊 】 【打印

★文/周振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慈明轩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自从地震后,一直连续收到不少邀请我参加或组队到灾区实施心理救援活动邮件、信息、电话;也看到不少心理工作者前往灾区开展心理救助,包括我的学生;在中央电视台也看到一些心理专家在废墟上为灾民做心理干预的画面。

我一方面感动,一方面也有担心。从一名职业心理工作者角度看,我认为目前的情况不符合重大灾难心理救援的规律,而应该在有组织的条件下尽快将心理援助工作纳入规范管理,否则单纯凭借满腔激情和热心,有可能对受灾群体或救援人员造成新的心理伤害。

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不足以构成大的影响,只是尽我所能劝阻我的学生暂缓参与灾区心理救助;同时,也希望借助媒体,发出紧急呼吁。

一、灾难心理救助的阶段及应做的事情

第一阶段:早期紧急心理救助。

对象:幸存者。

实施者:志愿者、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等。

目标:保证幸存者的安全,提供各种支持。

宗旨:给幸存者调动自己内心修复能力的机会,而不是过多地和幸存者交谈,更不应在此时“挖掘”幸存者的痛苦经历。

地点:紧急避难所。

时间:灾难紧急救助期内,约3周至一个月。

第二阶段:急性期心理干预

对象:幸存者。

实施者:专业心理干预人员。

目标:减轻幸存者心理危机的程度、评估心理状态、初步筛查需要进一步专业心理干预的人员。

宗旨:鼓励幸存者谈出对灾难的感受、想法,表达灾难带来的应激反应等,帮助他们逐步恢复生存能力。

地点:离开灾难物理环境的避难所、幸存者家中、聚集地。

时间:灾后1个月~3个月。

第三阶段:长期心理救助

对象:所有筛查出来的幸存者、遭受“替代性创伤”的救助人员以及心理工作者。

实施者:专业心理工作者。

目标:在初筛的基础上进行诊断,通过专业、科学、长期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宗旨:采用各种专业化心理治疗技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工作者实施,而不是经过短期学习的爱好者。

地点:相对安静的、专业化的治疗场所。

时间:灾后3个月开始,有可能延至数年。

二、值得注意问题

参与心理救助的心理工作者们必须了解,处理灾难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心理咨询不同,特别要分辨清楚以下几点:

其一,了解灾难后应激状态中,人们的情绪哪些是正常反应(多数属于正常反应)。如果过早进入治疗,不仅不能帮助当事人,甚至会给其造成“二次伤害”。

其二,把握不同时点的介入,因为不同时点要做的事情不同,需要的环境也不同,否则将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其三,考虑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素质和技能,包括人格特征、心理承受水平、相关的技能;否则将会出现自身的“替代性伤害”。

其四,投入心理救助之前,相关人员应该有不少于一周时间的专业培训。

三、预期

尽管心理学领域没有确切的样板统计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但有数据显示平均发作率为10%~20%。据播报,目前避难人员已达到500万人左右,按照这个比例,专业心理工作者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更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

推荐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汶川的孩子     拉路西露,拯救苦难的孩子们

大四学生孤儿朱凤的震后生活    汶川大地震后的孤儿领养潮

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专家灾区纪事    关于地震孤儿收养问题的建议书

地震孤儿收养的铁律    国家羽翼下的唐山孤儿

关于震后心理救助的紧急呼吁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周振基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