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承诺要做到震后无大疫
2008年05月16日 06:54新京报 】 【打印

本报讯(记者 杨华云 魏铭言)汶川地震发生已近90小时,卫生部认为救人已进入最后的关键时刻。卫生部承诺,震后无大疫为职责所在。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卫生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高强介绍,已有上万名医疗人员进入灾区。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情况下,人在无水、无食物时可支撑5日—7日,之后的几天,将是对受灾人员实施最后抢救的最关键时期。

如有大疫就是对不起灾民

高强介绍,卫生部已对四川灾区防疫工作进行部署,能不能真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关键还在于今后的工作。“防止灾后的传染病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实是卫生防疫人员的重大责任。”高强说。

高强强调,决不能在严重自然灾害给人民已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由于医疗工作不力导致严重的传染病流行,“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灾区的传染病流行,不能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我们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灾区的人民。”

心理治疗与身体治疗同步

在回答本报记者“卫生部门是否已部署对幸存者的心理干预”问题时,高强表示该工作已于医疗救助的同时展开。

高强表示,医疗队在实施应急医疗救治的同时,已注意到实施心理干预的问题,从各省派出的应急医疗救治队中,同时要配备合格的心理辅导医生。他们到了灾区后,要根据已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和治疗,但“这项工作还是一个长期过程”。

发现疫情将实行隔离措施

据前方记者反映,目前一些尸体已腐臭。对此,高强介绍,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适当地处理好尸体,防止由于尸体腐烂而导致一些有害细菌的蔓延。此外,还将在灾区实施有针对性的消毒、灭菌工作,防止出现由于一些病毒或细菌导致的传染病,对灾民注射疫苗;若监测到疫情,将实行严格的隔离控制措施,防止蔓延。

无医保者救治费政府埋单

高强承诺,对于灾区伤者的医疗救治,政府要全力负责,“中国现在的医保制度还不是特别健全,还有一些民众没有加入到医保中来。在这种情况下,受灾民众的医疗费如何解决是一个大问题。”高强表示,有很多灾民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庭和财产,“医疗负担不能再加在他们身上,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享受到比较好的医疗救治。”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救援队连续超负荷工作

看着伤者离世,大夫很自责

本报讯 (记者贾鹏)截至昨日17时,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省救援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救援队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已诊治了上千名伤者,其中手术超过200例,危重伤者将近100例。负责人郭继卫副院长说,已有50名逃生者没能存活下来,而75名救援队员已连续工作60多个小时,伤者送达的数量已开始减少,“今天送来的不超过100个。”

“家属和救援队员花尽全力把他们(伤者)救出来,我们更要珍惜他们。”郭继卫说,尽管医疗人员全力救治,但有些人还是因为伤情过重无法存活,连续4天都有危重病人先后去世。面对无法治愈的幸存者,医生们都泪流满面,很自责。

郭继卫说,一位幸存的父亲花了近3天时间将18岁的女儿从废墟下刨出后,满心欢喜地将孩子送到医院,本以为孩子可以痊愈,但医生发现由于时间过长,女孩的双腿得了挤压综合征,只有截肢才能保住性命,“孩子父亲听完连哭的力气都没了,干嚎两声就瘫在地上。”他说,面对这名需要截肢的女孩,现场医生只有沉默,“对不起他们。”

虽然医疗队员已超负荷工作,但面对源源不断送来的伤者,人手还是非常紧缺,“12号晚上就送来800多名伤者,治疗强度已严重超出常规范围。”

由于病房紧缺,送到德阳市人民医院的伤者被安排在了走廊和临时帐篷里,截至昨日下午,这75名救援队员一直守在病人身边,有时即使刚休息,也会被再叫起分配任务,“有两名参加工作不久的医护人员,即使在吃盒饭时都能睡着。”

郭继卫说,人手和病房的紧缺还能克服,最头疼的是手术器材和耗材的紧缺,“数不过来,什么都缺,外面想到的缺,想不到的也缺。”

药械告急,期待捐助

昨日,四川省政府发布了抗震救灾急需的药械目录。

药品: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针、盐酸曲马多注射液(2ML)、阿米卡星洗剂(50ML:125MG)、2%碘酊500ML、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ML、聚维酮碘溶液、青霉素、头孢胶囊、头孢唑林、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呋辛;

消毒品:84消毒液、灭菌泡腾片、漂白粉、优氯净、敌敌畏、喷雾器;

器械及设备:心电多功能监护仪、床旁X光机、X光片、氧化瓶加氧气表、石膏、绷带、呼吸机、一次性喉镜、骨科夹板上下肢、纱布、股骨髓内钉、胫骨髓内钉、骨盆重建钢板、螺钉、干骨后端支持钢板、干骨后端锁定钢板、普通4孔、6孔、8孔、12孔接骨板、外固定支架、伤口敷料、气垫床、负压吸收伤口敷料、心电监护仪、牵引弓、牵引架;

物资:病床、床垫、被套、棉絮、枕心、推床、轮椅。

如果企业和个人愿意献爱心,请拨打捐赠电话028-86139526联系。

综合本报记者刘泽宁、《华西都市报》稿件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杨华云 魏铭言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