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等待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搬迁
2010年02月23日 11:16新京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均县镇莲花池村的陈永兵在码头等待儿子归来,他们一家今年3月也要移民到宜城邓林农场。孔璞 摄

均县镇政府工作人员为搬家卡车挂上标语。

湖北丹江口移民丁光军搬入枣阳市南城新居。

■ 核心提示

继三峡大移民后,中国另一大移民工程———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搬迁,已经开始。

这是南水北调东中西3条线路的中线工程。该工程于2003年开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库区是其水源地,因此库区移民成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移民涉及河南、湖北32.8万人,其中23万人需要外迁。

湖北丹江口市的3个镇从2009年8月20日起,开始移民试点搬迁,目前约有4500人完成搬迁。

记者近日走访其中一个移民大镇———均县镇,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生存环境,自1992年划定移民范围实施禁建令后,17年间移民们没有建房修路,周遭的生活环境一年比一年破落,他们在等待搬出库区的日子。如今库区移民启动,他们开始鼓起勇气去适应那片迎接他们的新土地。

记者记录下移民们细微的痛苦,隐忍的坚韧和无措时的迷惘,以纪念他们为这个伟大工程所付出的一切。

均县镇位于湖北丹江口水库西侧,一个伸入水库的狭长半岛上。在早晨的薄雾中,隐约能看到一些住户外墙上一道猩红色横杠,以及红杠尽头的数字“172”。

因为南水北调,水库水位将升高10米———没至红杠处,以便水能流向北方。

由此涉及均县镇的移民总数为1.7万人。其中,约有8700余人的住房将沉入水底,需要外迁。

2009年8月20日,均县镇第一批移民———关门岩村的88户383人,顺利迁至枣阳市南城。

镇上第二批移民搬迁时出现了波折。

“搬迁日”一波三折

洪家沟村外迁日子更改了4回,最后当村民们把房子拆掉后得知,搬迁日子又被推迟

均县镇共有5个村作为移民试点搬迁。第二批搬迁的是洪家沟村的八、九组,共204户747人。最初定下他们的搬迁日期是2009年9月30日,迁至湖北宜城市邓林农场。

很多农民放弃了夏天这一季的播种。“种下了也收不到,浪费种子钱。”洪家沟村书记程时雨说。

到了8月,村民们得到通知搬迁推迟到11月26日,这个时间刚好错过冬耕。这意味着大部分村民将失去两季的收获。

这次搬迁的迟延主要是因为宜城安置点的房屋没建好。前期建房由邓林农场负责,建筑速度缓慢。湖北省政府下文件,要求宜城市负责建房事宜。

11月中旬,丹江口市收到宜城市通知,要求搬迁再次推迟到12月6日。

此时,移民们东西已经收拾好,口粮只留了十几天的。随后,丹江口市委书记带队到宜城协商,要求“再加把劲,12月6日一定要搬。”

12月5日,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已把房屋拆掉,能用的木材全部打包上车,帐篷被镇政府全部收回。当晚,许多人在院子里躺了一夜。村民张培海第二天起来时,发现妻子的眉毛上全是白霜。

“万事俱备,只待出发。”丹江口移民办公室宣传组的负责人冯功文说。但宜城再次发传真:还有58户的房子没盖好,请这部分人不要搬迁。

冯功文无法形容当时自己的心情,“移民们房子都扒了,现在说不让去,谁能开这个口?”

张培海听到这个消息时几乎坐在地上,他觉得自己连一个小时也撑不下去了。

政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移民的工作,把移民们安置到无需外迁的村民家中住宿。

冯功文那几天几乎没有合眼,“生怕移民一激动,不肯走了。”

两市反复协商并征求移民同意后,丹江口移民办公室决定先把移民搬过去,没房子的移民集中安置到宾馆,等房子建好。

2009年12月8日早晨6点,40辆大巴车载着洪家沟村的移民,碾过拂晓前的夜色出发。

张培海的父亲张纪前已89岁,那天他在车上,拿衣袖擦掉车窗玻璃上的水雾,往家的方向看了一眼。外面黑黢黢的,辨不出模样。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