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业"调查:老师在办公室大幅提升就业率
2009年08月03日 17:56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疑云

“被就业”直接省去了动员学生和家长的麻烦,负责就业的老师关在办公室里,一天之内就可以大幅提升签约就业率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张欣、芦 | 北京报道

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硝烟正浓。

官方公布,截至7月1日,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去向,就业率达到68%,与去年基本持平,而就业人数则增加了44万。距离今年初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9月1日实现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0%的目标任务,只有咫尺之遥。

然而,一则网帖让高就业率变了味道。

一位名为“酱里合酱”的网友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帮他同西安一家名为“陕西天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并盖有当地人事局的印章。

“酱里合酱”本名赵冬冬,西北政法大学2009届毕业生。“被就业”这一带着强烈网络特色的词汇,一时成为流行。

另一方面,来自民间的教育数据统计机构---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于7月1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应届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40%,高职高专学生签约率为33%。

就业率,这本应是一项不算复杂的技术统计,其面貌忽然变得模糊起来。

赵冬冬不孤独

“被就业”发生前,一切风平浪静。

金融危机的灰色背景下,就业攻坚战紧锣密鼓。611万2009届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数量,同比下降20%左右。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位,是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大决策。”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一位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教育部连同17个有关部委制定出台了29个文件,细化和落实国办文件精神,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毕业生就业推进工程、三年百万见习计划等;财政部针对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和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出台了新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商务部出台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政策;科技部则鼓励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纳毕业生。

“国务委员刘延东今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就有80次。”这位负责人称,“到目前为止,这些就业项目实施已初现成效。”

该负责人告诉本刊这样一组数据:“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招募人数总计将达12万余人。各地毕业生预征入伍报名人数已达13万人。截至7月份,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人数已近20万。另有66所学校发布了5558个科研助理岗位信息。

68%的就业率是各部委联合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

“酱里合酱”“感谢母校为自己安排好一切”的帖子,显然捅了篓子。网友纷纷跟帖爆料自己的类似经历,赵冬冬显然并不孤独。

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陈峰(化名)向本刊讲述了3年前“被就业”的经历:“我偶然发现就业办公室的电脑中显示,我已经签约北京的一家软件公司。”

而事实上,直到毕业3个月后,陈峰才找到工作。“我当时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她很敏感,关掉了页面,不让我看了。”

陈峰记得,当年学校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就业率数字高达95%以上,“我们宿舍8个人,有3个没找到工作。我们班43个人,毕业时没签约的肯定超过10个!”

“被就业”省去不少“麻烦”

今年毕业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分校学生张海(化名)在离校前,也签了一份虚假的就业协议。与陈峰蒙在鼓里“被就业”不同,张海是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签字的,“每年都这么干,大家心里都明白。”

张海告诉本刊记者,离校前,学院领导召集开会,讲了就业率之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承诺假的就业协议完全不会影响档案和户口的去向,“一眼都没看,也不知道是什么单位,签了名我就走了。”

对于学校此举,张海表示可以体谅,“学校也不容易,就业率与专业招生是挂钩的,就业率低了,专业就被撤了”,“再说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学校的错”。这个“豁达”的男孩子目前待业在家。

事实上,无论当事人知情与否的“被就业”,都是在一种奇异的暧昧状态下运行:签约单位或者“友情客串”,与学校有默契,或者干脆就是虚拟的;学生们有的全然不知情,有的知情但根本见不到三方协议,也有的即便拿到了三方协议,也默认那只是在“帮母校最后一次忙”,并不会以这份法律文件为凭据,去和用人单位纠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7月28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因扣发20名未签订就业协议学生的毕业证被媒体曝光。该校从学生一入学就定下规矩:就业协议换毕业证,毕业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学校扣发毕业证。此招效果明显,该校“高职招生规模和录取线连续3年居北京同类院校首位,就业率达98%以上”。

“目前教育部门最关注的是学生的签约就业率。”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本刊记者,高校的就业率统计中,包含了签约、升学、定向或委培、出国、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国家或地方项目(三支一扶、入伍等)。

他说,每回收一份就业协议就意味着一人签约就业成功,这是实实在在可以量化的就业率。教育部门对签约率的“高度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高校“以就业协议换毕业证”、动员学生家长签署就业承诺书等名目繁多的就业率造假行为。

“而‘被就业’则直接省去了动员学生和家长的麻烦,学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关在办公室里,一天之内就可以大幅提升签约就业率。”熊丙奇将这种造假称为“明目张胆的就业欺诈”。

<< 上一页12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邵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