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钴60”事件报告
在成为河南最大的辐照厂之前,利民厂出事了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李静 | 河南杞县、北京报道
河南杞县,利民辐照厂。
午饭前,4名辐照厂工人和附近的居民,在院子东北角的台阶上凑了一桌麻将,打一局输赢一两块钱。
麻将桌背后就是辐照厂的辐照室,几名工人正在辐照室旁的空地上铺砖块。他们说,发生那次事故前,这里停满了大小车辆。现在趁着这段空闲时间,把下水道修整一下。
这就是“杞县利民辐照厂放射源卡源事件”的发生地。一个多月来,有关这里发生“核爆炸”的传言弥漫全河南。
“绝对没事,要有事肯定我先跑!”说起放射源是否可能泄漏,王世强猛吸了一口烟。
他是利民辐照厂负责人。在6月事故发生前,他正雄心勃勃,打算建设一座河南最大的辐照厂。
所谓辐照厂,就是利用放射源在衰变过程中释放γ射线,为食品进行除菌保鲜等处理。与全国绝大多数辐照厂一样,利民辐照厂使用一种放射性金属“钴60”作为放射源。
在国家5级放射源等级制度中,“钴60”属于Ⅰ类放射源,即极高危险源。这代表着,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目前,利民辐照厅门口贴着封条,等待将要运到的两台机器人。据称,8月将彻底处理完毕。
放射源卡住了
1997年成立的利民辐照厂,位于杞县西关七里岗村北,占地11.2亩,包括一个封闭的辐照室,以及遥控室、一个仓库和四个冷库。工厂持有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使用许可证,十几米外就是商店和住宅。
辐照室是一个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封闭空间,用厚重的墙壁将射线屏蔽。工作人员将货物送入辐照室后,将大门封闭,然后在遥控室里,用遥控装置指挥钢丝绳,将放射源从辐照室内的源水井升起,进入垂直焊在井外钢板上的直径27厘米、高2.4米的护源罩,进行放射辐照。
作业结束后,再将放射源降入水井,然后工作人员进入辐照室取出货物。
从遥控室无法看到辐照室里的情况。工作人员通过装置“盲操作”,一旦降源成功,装置上的绿灯就会亮起来,反之则是红灯。
利民辐照厂现共有3段合计超过1米长的“钴60”放射源,平时就放在6米深的源水井里。
源水井水有一定要求,“如果水质不好,碱性或是酸性的就会对放射源的源壳造成腐蚀。老厂子的装置经常发生腐蚀现象:源壳破了,腐蚀了,污染了井水。”专程到杞县处理该事故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安全部主任陈凌,这样告诉《望东方周刊》。
像利民辐照厂这样的老厂,过去都是由井水自己蒸发,然后再蓄水进去。后来按照国家的新标准要求,利民辐照厂安装了一个贮源井水循环处理系统。但是根据之前国家环保部检查的结果,它一直没有按规定定期使用。
除了源水井水,放射源的升降装置也是一个核心问题。
陈凌说,利民厂的装置还是上世纪90年代建的,靠机械降源。“目前对辐射装置,国家环保部出台了15条具体的细则。特别是要求安全连锁。所谓安全连锁,就是一旦触发某些不安全的环节,比如开门、断电等因素,必须让放射源有条件回到安全的地方。比如断电降源,就是安全措施之一。”
2009年5月19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下属的北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在利民辐照厂例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对这些“老旧设备”提出了全面整改意见。整改期限为2009年9月30日。
6月7日,放射源升降装置果然出现了问题。只不过,这起事故显得很偶然。
王世强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当天他正在距离辐照室约20米远的厂长室里睡觉。大约凌晨2点,工厂值班人员敲门将他喊醒,说夜班结束后放射源无法回井,“卡住了”。
根据两天后从遥控车摄像头传出的图像,当天接受辐照的辣椒粉向西南方向倒塌,压倒了护源罩,同时钢丝绳与放射源脱钩。
事发时,辐照厅内共有193袋辣椒粉,每袋20公斤,另外还有11辆取送货物的手推车。
6月14日下午,事发一周后,由于长时间辐照积热,辣椒粉在高温中逐渐碳化,辐照室飘出烟雾。形势开始恶化了。
经上级环保部门批准,杞县消防部门向辐照室注入400吨左右消防水,防止室内物品进一步燃烧。
机器人出不来了
之所以在事发后等待一周,是需要制订处理方案。
6月7日上午,国家环保部和河南省环保厅就已接报,河南省环保厅副厅长王争亚随即带领专家赶到现场。经调查确认,放射源安全,未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两天内,国内主要专家几乎都赶到了杞县。
虽然辐照控制室的墙壁上悬挂着故障处理应急方案,其中包括针对卡源故障的具体处理措施,但陈凌表示,目前的情况已超出利民厂的处理能力,事实上也超出了河南省的处理能力,“显然超出了预料”。
此前,天津曾有辐照厂发生卡源事故。但是由于具有良好的视频设施和应急处理设备,依靠室内的机械手将放射源放回了源水井。
但在利民厂,遥控车传回的图像只能显示货物倾倒,至于钢板是否断裂等详细情况都无法了解,专家只能通过分析制订处理方案。
6月17日,国家环保部专家遥控一部机器人进入辐照室探测,结果由于室内都是积水,失去了信号。这就是后来传言“机器人化了”的由来。
专家随后派出另一部机器人,但收获不多。
根据受委托处理该事件的西南科技大学出具的《杞县利民辐照厂卡源事件处理方案》,辐照厅内货物量大,货物分布情况复杂,放射源及护源罩受损情况不明,都给处置带来困难。为保证人员安全,确保处置过程中不产生环境污染,并尽力保持现有建筑和设备完好,拟定了移动机器人处置方案。
在没有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如何“不产生环境污染”成为处理的关键。
6月中旬,西南科技大学拿出了十几页的降源方案。该方案拟将两台机器人进行改造:一台“叉车式移动机器人”具备高效的搬移能力,“机械臂式移动机器人”适合精细操作。
核心环节是,在清理货物后,利用护源罩网孔或者采用机器人直接抓举护源罩的方式,将护源罩竖立,再从中取出放射源,然后放入源水井。
虽然之前个别地方也发生过卡源故障,但这还是第一次使用“机器人”方案。
目前该方案已上报。事实上,一般放射源事故处理方案从上报国家环保部、专家论证,再到执行,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
据专家介绍,按照相关规定,县、市、省以及国家环保部,都要对利民厂进行指导,但主要是技术上的支持。最后落实具体责任的还是企业,监管部门只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看看方案是否安全。
“落实”,代表着企业需要自己承担经费并且寻找处理机构,“这是企业的责任,但他们自己未必能联系得到。”陈凌说。
杞县“钴”事件无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审批速度加快---目前已确定8月彻底处理完毕,而且,据知情人士称,为了尽快平息舆论,保证快速、成功处理该事件,环保部门也投入了一些经费。
作者:
葛江涛、李静
编辑:
邵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