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正退学事件反思:荣誉能否轻易换文凭
2009年07月08日 14:20新民周刊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老虎伍兹为何拿不到文凭?

欧美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但前提是他们整体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有一套完善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运动员从小就是边训练边接受文化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而我们国家综合实力还不够,各级别运动队培养机制还不健全,业余和专业之间水平相差悬殊。只有到了大学这个阶段才开始要求比赛和学习结合,而运动员既要取得好成绩,还要拿到高校毕业证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见,“混文凭”现象既有体育界也原因,也有教育界的失误。比如,几年前中国某知名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一系列的辉煌后,某大学恨不得尽快把大学里的最高学位授予他,这样的做法不仅无视学校的尊严,更加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种变态的“溺爱”,这是不正常的,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里这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记得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东道主选手、18岁的澳大利亚人索普身穿一袭黑色连体紧身“鲨鱼皮”泳装,宛如碧波中前进的鲨鱼,劈波斩浪,一举夺得3枚金牌,顿时威震世界体坛。奥运会后,索普希望能够免试直升悉尼大学,并开始与相关方面研究攻读大学课程的计划。谁知这个消息一传出来立即引起各界关注,尤其澳大利亚一批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一些大学极力反对。为此,悉尼大学体育联会出面解释,称悉尼大学同新州体育学院之间订有协议,允许优秀运动员在体育运动期间继续攻读学位课程,免予高中会考直升大学不乏其人,只要入学后他的学习成绩能过关就可以了。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民众仍不赞同,有人在互联网上做了一个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18000名、60%以上的网民认为,索普不参加高中会考实在不公平,是对公平的教育制度的挑战。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投票者说:我们许多人都是经过了十年寒窗才进入大学殿堂,索普凭什么“一步登天”,这样做将会大大打击其他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这些沸沸扬扬的议论,迫于压力索普只好作出回应:上大学要靠自己的成绩,一定会参加会考。

几年前,记者在采访加拿大游泳队教练安德鲁·科尔时曾了解到,他们国家游泳队的运动员竟然是全职的大学生,他们都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考试进入大学的。考试通不过,无论游泳成绩多么出色,大学是不会招收他们的。而且在加拿大游泳运动员十分普及,竟然有40所大学拥有自己的游泳队,共有2000多名专业游泳运动员。这些大学都是学术成就较高的,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因此不存在不通过入学考试或降低很多标准去招收学生的情况。科尔透露:“即使是学生运动员,因为参加世界性比赛而耽误了课程,每个学期仍必须修满一定的学时。在参加考试上,他们与普通学生的标准一样,不会受到特殊照顾,即便他是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也不行。”

据了解,同加拿大一样,美国大学生的学习和训练都做到了“两手抓”,他们的就业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美国游泳队教练曾经介绍说,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规定,一个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执行得非常严格,超过了不行。另外,一个学生一个赛季的上场场次也有限制,场次到了,即便是到了最关键的比赛,他也不能上场。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时间。

再以美国本土的NBA队员为例,我们知道NBA的储备人才主要来自于美国大学篮球联盟,而让中国运动员无法想象的是,美国高中学校里的篮球运动员要想有幸加入梦寐以求大学篮球联盟,不仅在入学之时的SAT与ACT测验(高中学生学业能力的测试)分数都有最低限制,而且学业平均成绩必须保持在2.0(及格线)以上,只要有一门不及格,马上就不得出赛。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向全社会宣告:大学以教育为目的,因此运动员仍应以受教育为主要目标,而体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美国大学学业对“体育特招生”来说并不轻松。例如:高尔夫球手伍兹曾经在19岁时成功申请入读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而且伍兹在斯坦福学习很努力,第一年他就学了很多课程,包括历史、计算机、高尔夫,还有葡萄牙语。二年级时,伍兹又在课程表上加上了经济学、非洲文学和种族研究等课程。不过他为了参加高尔夫职业联赛,在大学二年级时主动放弃了学业。如今,尽管他已经成为了世界最知名、最富有的运动员之一,可是斯坦福大学至今也没有给他“奖励”一个文凭。这正是一所大学坚持自己尊严的结果,更是美国“体教结合”最严格最成功的一面。试问伍兹如果选择的是中国的大学呢,情况会怎么样?

相比之下,中国的“体教结合”真是太落伍了。说到底,只要中国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不变革,那么我们的体育和教育长期都将是两张皮。■

从“退学门”反思体制

不管刘国正最后是在上海交通大学拿学士文凭,还是在北京体育大学拿硕士学位,笔者关注的是:大学能否让刘国正们真正地学到一些东西,不需要脱胎换骨,只需要有所超拔。

撰稿·易剑东

对于体育明星的上学问题,我一直高度关注。这不仅因为我在体育院校有着17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还因为我对于体教结合、运动员文化教育、运动员生涯规划、运动员退役安置等问题始终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人认为,运动员免试去上大学是剥夺了其他同龄人的受教育机会,属于一种教育不平等。

有人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对于体育明星的宽进严出政策值得称道,恰好体现了学校对体育明星与其他学生的公平。

还有人不赞同体育明星上大学,认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应该从中学甚至小学开始学起。

在我看来,体育明星上大学的成功个案并不多。比如邓亚萍从清华大学本科生到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比如10多年前陈翠婷退役后在深圳大学学习并获得英语六级考试全校最高分,还有李宁坚持在北京大学默默地学习历史和法律,如今成为一代体育商界领袖。

不成功的案例更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不成功的案例很少在媒体中出现。笔者身处体育教育界,在体育传媒界有不少朋友,因此从非正式渠道知道一些类似案例。比如某体育明星在学校的学习一直跟不上其他同学,只能悄悄退学;某体育明星从报到后就很少去学校上课,甚至连毕业论文都是别人帮助完成的;某体育明星虽然长期在海外谋生,却是某大学的在籍学生;某体育明星因为在一所高校难以适应严格管理而转到另外一所管制不严的高校顺利毕业。

可以说,在我所知道甚至见到的体育明星上大学的个案中,成功者的比例应该到不了20%。我的成功标准是:基本在学校正常上课和学习并顺利毕业。像邓亚萍那样从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都不明白到现在说英语十分流畅,用英语完成博士论文,实在是其他体育明星难以复制的奇迹。目前的一个尴尬是:我们甚至难以看到在学校注册的体育明星能坚持上课和顺利完成学业。

说一句难听一点的话:多数体育明星在大学里读书是挂名的,课堂里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 伟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