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八年之痛
2009年04月02日 15:11南方农村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去痛之策:布局调整要讲实际

2007年,就部分网友反映布局调整导致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教育部在回复中要求:今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这被舆论解读为,国家在叫停“强行撤并”。

教育部承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销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增加了农民负担;有的地方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处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

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并校后一些同学上学难和辍学的情况,也引起了基层教育部门的重视。

四会市教育局钟丹副局长强调“这是个别情况”,她表示局里一直重视“防流杜辍”,每个镇的辍学率都控制在省控制线2%以下。“这些个别情况的发生,也可能是父母或者孩子根本不想读,或读不下去。但如果真是困难学生,我们会按标准给他们一定补贴;如果是中学生,我们会鼓励其住宿和报读补贴更高的职业中学等方式,帮这些孩子渡过难关。”

四会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从2002年开始的,但撤并力度加大是在2004和2005年,“因为起初几年一些群众不理解,需要耐心做工作”。

四会、大埔等地的教育部门也强调,他们在推进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因地制宜,跟村民充分耐心地做工作,取得大部分村民同意后,才进行学校撤并。

四会等地还采取先并高年级,而将低年级保留在原来的教学点就读,再逐渐撤并的做法。并校后,要求小学安排老师送学生放学走一段路程,或者协调村里购买校车接送。

当南方农村报记者离开大埔横乾村时,夜色笼罩着这片客家山区,细雨淋湿了屋角村道,抱着泛黄的《格林童话》的温晶晶,不知是否已进入梦乡。

她始终无法回答记者,如果横乾小学再被撤并,她是否还有勇气继续读下去。

她也许还不知道,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发出了坚定的声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撰文/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胡念飞 谢苗枫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宏旺 实习生 蒋哲 何薇 通讯员 谈细育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