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骂战实录:两个女人挑起一场战争
2008年09月23日 12:28中国青年报 】 【打印

两个女人能挑起一场战争。

3月底,毫无征兆下,“战争”突然爆发。尽管最开始发生的事情,看上去更像私仇。两位妙龄女子,用摄像机忠实地录下她们有些散漫而喋喋不休的互相指责,挑个网站悄悄放上去。

在这个国事纷扰的春天,她们的口水并没有在“抗议”、“抵制”这样的关键词中被淹没和忽视。先是《80后裹布女PK非主流》,接着是《90后非主流社会精英反击80后裹布女》,视频网站将两段录像公之于众,迅速赢得了百万点击量,以及数万留言。

指责的情绪迅速传染,雪球越滚越大,搞到最后,好像整整两个年代都被扯了进来——借用他们为自己贴上的标签,一个是1980年代,另一个是1990年代。

人们在其中可以找到战争的一切症候:仇视、偏激、诡计、恶骂……“80后和90后网上争霸”,媒体为这场战争命名。

硝烟弥漫处

“裹布女”决定第一次出击挑起这场战争时,看上去并没有准备好,甚至不大严肃。

不知道她是不是刚洗过澡,但她确实只裹着条白色的大毛巾。可能是因为太疏忽,她在录制视频时,甚至连自己的脸都没录全,只露了个下巴。

她没有正襟危坐,而是双手抱胸,斜靠在白色椅子上。她很忙,一会儿抽一口纤细的女士香烟,一会儿喝一口红茶,说起“品位”时,还抓起桌上的香水在手腕上擦了一下。

但这并不影响她用“脑残”、“幼稚”这些词发出自己对“90后”的忠告。“你们才多大?”以“姐姐”自称的裹布女对“最大也不过18岁”的弟弟妹妹们自称非主流的行为不大满意,觉得他们“侮辱了这个词”。

“非主流”在她眼里是发生在2001年的难忘记忆:漂在北京,住地下室,跟朋友“跑场子”,以及楼上大妈看她时“奇怪的眼神”。而那时候,“90后你们才多大?最大也就10岁吧?”

7年过去,发生了很多事:当年的“北漂”姑娘,现在背着一万八的皮包,穿着两万三的皮鞋,喜欢“晒着太阳,喝着英国爵士红茶,和朋友谈谈岩井俊二、库布里克”,而当年的10岁小孩儿,如今已经要满18岁了。在“裹布女”眼里,喜欢听嘻哈、周杰伦,嘴里挂着“绝望”、“时光”这些词的新一代,“实在丢不起那个人”。

“90后”迎战的一个信号

“社会离你们还太远了。”姐姐语重心长地结束了视频。

没过多久,“非主流社会精英”kululu的反击视频,成为“90后”迎战的一个信号。

录制视频时,她比“裹布女”更忙。在这间粉红色调、摆满玩具布偶的房间里,她一刻不停地按着手里的游戏机,一边发言,有时还得停下来摆一下可爱的动作。

“我们这么乖巧,这么可爱,这么白嫩,这么细腻的肌肤”,成为她反击“那个老女人的视频”的有力武器。染着黄头发,表情丰富的kululu对“90后”非主流精英的未来充满自信:非主流总是要变成主流的。她不忘用历史为自己的观点注解:“五四运动前,剪刘海还是非主流呢。”

“你们不就欺负我们90后的年纪都还小吗,主流媒体的话语权都被你们霸住了吗?”在视频里,kululu将指责者的心态,描述为“每个年代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心胸狭窄,一边偷偷羡慕加嫉妒下一代的优越生活,一边捏造事端”。

最后,她从伟人语录中寻找理论根据,来证明自己一代必将胜利:“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那些妄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都是反动派。”

kululu对“80后”“又自卑,又自负,又想当小资”的评价,很快有人对号入坐,加入战团。混战就是这样开始的。

“80后”不惜违背网络战争的“道德”,他们动用了“人肉搜索”这一武器,将战火烧到了现实世界。很快,kululu的个人信息,从生日到学校班级、家庭住址,都被披露出来,一起被披露的,还有她在学校的成绩单、父亲的工作单位,以及母亲的祖籍。

随后,“80后美女”、“80后蒙面大哥”、“80后东北女孩”纷纷将自己的视频放到网上,对“90后”进行围剿。跟在后面的数以万计的留言中,辱骂和赞扬层出不穷。对kululu的批评,转成对整个“90后”一代的抨击,战争方式也从视频转向文字论坛。

受到攻击的“90后”也在博客、论坛中高调回击,屡屡有《90后痛骂80后口出狂言:你们才是垃圾》这样的帖子,被挂上论坛的头条位置。

往事知多少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80后”主动发起对“90后”的围剿时,距离整个社会对“80后”这一代的批判,时间还很近。

甚至,对“80后”的批判根本就还没结束。就在“80后PK90后”成为新话题的同时,还有媒体发表《80后,尴尬的草莓一代?》这样的话题,延续了对80后“自私、冷漠、浅薄”的分析。

时间倒退两年,随口骂几句“80后”还是一件时尚的举动。一名记者在自己的稿件中不无焦虑地呼喊:《“80后”——请别误读这2亿青年》。

在“裹布女”从艰辛到富裕的这7年中,关于她代言的“80后”,发生了若干事件。其中掀起对“80后”批判狂潮的,是2003年的非典。

“为8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感到羞耻!”针对非典期间离开北京私自回家的学生,有人发出这样的严厉谴责,并且迅速引起共鸣。一时间,“80后”几乎成为过街老鼠,“独生子女”、“不能吃苦”、“啃老”,类似的标签一股脑儿倒给这个最大者也还没步出大学校门的群体。

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使许多人自以为找到了新的例证。从此之后,关于“80后”的群体探讨,从没停息过。尽管许多80年代生人温和而充满委屈地为自己辩解,他们仍没有摆脱“不负责任的一代”这个称呼。

“描黑”的现象不断发生。就在几个月前,公安部网站巧合地发出B级通缉令,捉拿3名逃犯。立即有记者发现了其中奥妙并写出报道:《公安部B级通缉令捉拿3名“80后”逃犯》。

当时,有“80后”义愤填膺:媒体如此强调“80后”的标签,不知用心何在?

仅仅3个月后,同样的疑问由“90后”发出。当时深受“贴标签”之苦的群体,摇身一变,开始为别人贴起了标签。

其实对“80后”和“90”后这两个群体而言,2008年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有评论注意到,“真要按年龄来界定,自2008年1月1日起,90后也已有了一批正式的成人,不再是小孩子了”。与之相关的,则是“80后”中的大多数,也已经步入社会。

这一年刚刚过去不到一半,与“80后”相关的新标签,已经反复出现。

年初,江西某地方报纸发表《“80后”代表,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稿件,讲述“崇尚自我、个性张扬、缺乏责任感”的“80后”中,有3人“悄然出现在”江西省的两会上。

到了4月,原本也“悄然”的“80后副厅级干部”突然在网上曝光,引来无数关注与争议。

“80后”进入政界,“初露尖尖角”的现象,在去年十七大期间,就曾被人关注。一批“80后”十七大代表登场亮相,其中有志愿者,也有体育明星。

更多精彩新闻 进入社会频道>>>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