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展开"追凶"之路 试图逼近三鹿奶粉污染真相
2008年09月13日 08:31南方日报 】 【打印

广州市场“谈鹿色变”

本报讯“三鹿婴幼儿奶粉致肾结石”消息经媒体曝光后,昨日广州各大超市、卖场迅速作出反应。广州市工商部门称,截至昨天12时,市内各大超市和商场已经将三鹿婴幼儿奶粉全部下架。与此同时,在广州,部分消费者也拿着各类三鹿奶粉产品到超市、卖场门店咨询退货、换货事宜。

广州宜锋乳品有限公司是三鹿奶粉广州地区总代理,昨日,该公司李经理告诉记者,由于老广偏好“洋奶粉”,三鹿婴幼儿奶粉在广州地区的销量不是很大,市场份额较小。华润万家的谢经理也证实,三鹿牌奶粉在广东的销量很少,“我们计算了一下,在我们商场销售的所有奶制品,包括奶粉、鲜奶、酸奶等,三鹿牌子占的比重不到1%。”

记者欧志葵郑佳欣吴哲

见习记者胡良光

实习生李海佳杨妍雷俊

也有结石患儿为母乳结合进口奶粉喂养

本报讯(记者/周照李劼)“孩子出现结石问题,不要光盯着‘三鹿’奶粉一个因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教授莫樱介绍,从临床接触看,代谢病、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结石问题,而且患儿并非都是吃“三鹿奶粉”,近日医院曾接收了一个结石患儿,是母乳结合进口品牌奶粉喂养,至于具体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检查。

三鹿8月1日已知奶粉遭到污染,却不公布偷偷回收

1100道检测关形同虚设

“不法奶农掺入三聚氰胺!”随着新的信息披露,“结石婴儿事件”进一步升温,网友们开始艰难的“追凶”之路,试图逼近三鹿奶粉污染真相。

网络追“凶”

一位石家庄网友痛陈:“为何早先媒体遮遮掩掩?为何今年六月份就发现了问题,就有人怀疑,到现在才查处?”她的责问,成了昨天网络世界网友们聚焦的焦点话题。

汹涌的民意短时间内聚集,找不到释放的端口。谩骂声四起。昨日中午13时左右,三鹿集团官方网站首页上方的浏览器标志一度被改为“三聚氰胺集团”,被怀疑遭黑客袭击。

对媒体报道的三鹿集团所称“奶农掺入三聚氰胺,与己无关”的说法,显然难以平息已经愤怒的网友。有网友尖锐地批评,“开始找替死鬼了”。这代表着相当数量的意见:即使奶农掺假,企业就不检验了吗?难道就直接加工了吗?

一位网易广州网友的质疑则赢得了一片喝彩。他举出至少三条理由提出质疑:“第一,奶农掺三聚氰胺对于他们自己有什么利益可图,什么事情都讲究动机,那奶农的动机是什么?请明示,否则难以让人信服;第二,既然8月1日已经知道此事,为什么没有及时公布,没有及时回收问题奶粉?第三,难道三鹿这样的知名大企业,没有自己的质量检验部门吗?回收鲜奶的时候真的是给什么要什么,从来不监测吗?”

失效的1100道检测关卡

随着事件的升级,尘封一年之久的一档节目也被网友“挖”了出来。

2007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推出了一期《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的特别节目。在节目中,央视记者带着疑问深入企业10多天,对三鹿婴幼儿奶粉的生产从源头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进行调查,详细了解三鹿集团在饲料检测、鲜奶检测、奶粉辅料检测、奶粉加工、包材检测、产品检验、入库检验、投入市场等奶粉生产链的各个质量控制环节。

记者找到了当时《每周质量报告》的节目文稿。文稿中说,“记者随后对奶粉辅料检测、奶粉加工、包材检验、入库检疫等环节进行了进一步详细暗访、调查,还到其他五家奶牛场和两家加工厂,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情况。眼见为实,经过10多天的调查,央视记者仔细计算了一下,三鹿婴幼儿奶粉用国际先进的全日粮饲养技术饲养的奶牛,产出的鲜牛奶,经过冷链储运、原料检测、添加营养素、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包装检验等一系列环节,经过1100项检验检测后,才最终出厂运往全国各地。”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掺入三聚氰胺的牛奶是如何逃过1100项“关口”,而被制成奶粉的呢?700吨受污染的奶粉又是怎样流向全国的呢?它们怎么成为漏网之鱼的呢?

网友们更大的责问是,为什么之前已经出现的预警信号,没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难道只有发生“身体预警”这样的悲剧,才能引起重视?

这种奶粉能用来救灾吗?

更惊人的消息,也被“挖”出。

“5·12”汶川大地震后,三鹿集团曾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120万元乳制品。这则消息在三鹿集团的网站上,得到证实。另据《成都晚报》报道,5月20日,三鹿集团再次捐赠价值880万元的婴幼儿奶粉。加上前期的120万元物资,三鹿已向灾区捐赠价值达千万元的乳品。

“这种奶粉能用来救灾吗?”有天涯网友不禁担心地发问。这批奶粉是否在召回之列?也引发网友们的强烈关注。

“这样的国产品牌,教我如何敢爱你?”9月12日,有网友忧伤地写到。

见习记者张鹏统筹张蜀梅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欧志葵沈昀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