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矿大学生铊中毒调查:投毒者下毒后请受害人吃饭
2007年07月05日 18:50三联生活周刊投票数: 顶一下  【

3名中国矿大学生铊中毒事件,最早的报道,来自于6月15日河北省石家庄卫生局宣教中心主办的内部报纸《卫生与健康》 。

记者◎李翊

对于熟悉常冬(化名)的人来说,投毒事件是一条分水岭。那个有“憨厚面容、高中时一直担任班级卫生委员的大一学生”的形象正变得模糊。

2006年9月,常冬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材料系二班就读,与中毒者牛某、李某、石某住在同一宿舍。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的二级学院,徐海学院依托矿大办学,属于中国矿业大学与北京凯达恒信集团合作的民办高校,管理相对比较严格,与此相对应的是每年1.2万元的学费,两倍于矿大一类本科学生的学费。按学生们的说法,“每天的生活就是学校、食堂和宿舍”,相当于高中生活的延续。“学校、院系和班级很少组织那些能够增加学生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活动,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甚至相邻寝室的同学,相互之间也缺乏交流与来往。许多人在学习之外的娱乐活动或是在寝室内打打牌,或是在学校的计算机房内上校园网,或是在学校之外的网吧里打游戏、聊天。”

根据徐州警方的讲述,由于常冬性格内向,觉得牛某、李某、石某经常在一起玩耍而不理睬自己,心里感到非常不满,多次找辅导员要求调换宿舍,“但他最开始想要报复的是一名姓孙的同学”。

“那还是在上学期,有一次他生病在寝室里睡觉,和他同寝室的学生孙某下课后,因为不知道他生病在睡觉,所以说话声音很大,这把常冬惹火了,他因此和孙某发生了冲突。孙某后来打电话喊来了在徐州的表哥,他表哥带了几个朋友到了寝室,想教训教训常冬,但被学校方面及时赶到制止住了。”虽然没有被对方打,常冬仍然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让他在别的同学面前没有了面子。因此他一直嫉恨孙某,多次想找机会报复。为了防止同学之间矛盾激化,学校把和常冬发生矛盾的孙某调到别的寝室。

办案民警说,“常冬自己交代,曾经想用水银投毒,他也曾经想使用其他一些毒药。但后来他仔细想了之后,觉得这样直接对孙某投毒,很容易让警察怀疑自己。所以一个学期下来,他虽然天天想着报复孙某,但一直也没有实施”。

最终,网络上时常被谈起的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给了他灵感,觉得自己也可以利用铊来报复孙某而不被发觉。主意确定后,他开始了复仇计划,首先,他在网上联系上了四川一家卖硝酸铊的化工企业,然后通过网站购买了250克硝酸铊。

“硝酸铊买来后,他考虑了一天,决定还是不能直接向孙某投毒,这样自己很快就会被抓住。因此,他决定对和孙某相处最好、平时对自己不理不睬的孙某的3位朋友投毒。”民警说,一个月后,也就是5月29日下午,常冬买来了一次性注射器,把硝酸铊吸到针管里,趁寝室没人,把硝酸铊注射到3位同学的水杯里,到了5月31日晚上,心虚的常冬请3位同学吃饭,想试探一下看3人是否中毒。

正是这顿饭,成了破案关键。民警对学校食堂所有食物封存调查,最终排除食堂食物被铊污染的可能后,6月12日下午18点多,和3名中毒学生一起吃饭的常冬进入他们的视线。“我们找到他时,他显得很慌张。对我们的问话也是东一句西一句的,时常是答非所问。”在接受询问时,常冬突然蹦出一句话:“我给他们看病,我赔他们钱,行吗?”警方当时就对他产生了怀疑,并把他列为重点怀疑对象,之后根据常冬的交代,警方在一教室里找到了投毒后剩下的200克硝酸铊。

“他外表看起来很一般,没什么特别之处。性格有些孤僻,沉默寡言,感觉不大合群,和女生没什么接触。”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唯一的一句来自常冬大学同班同学的描述。事实上,这个班级的学生在面对外界的探询和质疑中所表现出的冷漠与投毒事件本身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位于矿大北门的徐海学院主楼612教室是材料二班的学习室。6月29日下午16点半,教室里稀稀拉拉坐着6名上自习的学生。该班的辅导员助理以沉默应对记者的提问,同时低头发着短信。逼急了只有一句话,“这是我们班内部的事情,我们不想让外面人知道”。他的短信迅速召唤来了班长卫少波,他说:“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我们马上就要考试了,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上学期,班里已经有很多同学挂了科,我不希望这次考试再出现类似的事情。”至于投毒事件,“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已经发生了,谁也改变不了,为什么还要再提呢?”两名班干部在离去时很自信地说,“与这件事有关的情况,我们班的同学不会跟你提一个字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单独找到哪个同学、班干部,没人就此事件再多说半个字。所有关于常冬大学期间言行的信息都只是老师或相邻宿舍同学的只言片语,“事发前经常逃课,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还有两门课没过”。“性格怪异,与同宿舍的人约法三章:严禁高声喧哗,严禁晚上说话,严禁外宿舍人员进本宿舍。”

这些信息和常冬在邹县一中就读高中时的班主任姜涛的记忆形成了鲜明反差。姜涛说,在他所教过的学生里,一般干部家庭的孩子成绩如果不太好,就会在其他方面刻意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样的优越感,在常冬身上能感觉到,但并不是太明显。“高中三年,我没有和常冬的父母打过交道。因为他属于班级里听话的那类孩子,成绩不错,还是班干部,虽然性格内向,但和同学相处愉快。”邹县一中是济宁市重点中学,非常难考。姜涛清晰地记得,常冬是凭成绩考进来的。

“他个子高高壮壮的,脸胖胖的,看起来特别憨厚。也正因此,高一时候,我就指定他当卫生委员。”姜涛说,“后来的班干部是同学们自己选的,常冬一直担任卫生委员。在班级里还是有威信的。高考的时候,他发挥得比我预想的要好。”

在姜涛看来,常冬“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性格在高中时期尚不足以成为问题,是因为高中生活很单纯,强调以学习为主。而常冬身边聚集的都是本地同学,邹县是鲁东南的富裕地区。常冬的父亲是县交通局局长,母亲任职于教育局,在当地,这样的家庭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考量,都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因此,即使常冬有这样那样的性格缺陷,也很容易为同学所忽略和包容。

“他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就会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从而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由于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加之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张克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