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成人而后方能成才,而现实往往是既未成人,更未成才 黄伟江 摄
学校应抓好两性教育
羊城晚报记者 陈学敏
本报对广州某中学一女生自拍“激情视频”在学生中流传的报道引起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关注。事件之外,是一个谈论了多年的老话题———社会、学校、家庭,该如何看待这些半大的孩子们挑战传统尺度的“极限行为”?又该如何陪伴他们度过这段懵懂骚动的青春期?
采访中,记者得到一组数字:八成受访高中生承认“目前有男朋友、女朋友”,其中近三成赞成“一夜情”;九成中小学生不知道学校必须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五成学生至今未正式上过一节“性教育”课……
“前卫”和“个性”早成当下青少年的标签,尽管他们的很多言行至今不在主流传统观念的接纳范围内。现实告诉人们,或许他们真的没有错———“大人”们常常在雾里看花,用自认为清晰其实却很朦胧的方式面对同样懵懂迷茫的、别人的青春,并从未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特别是目前体制下的教育方式,“教书育人”的模式几十年未变,但教好书,就一定能育好人吗?
现状1
中小学“性教育”
一直“似有似无”
2008年12月,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按道理,接受12年的“健康教育”后,基本可以达到教育部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初衷,但恐怕难以如愿。“12年中小学,我只上过一堂‘健康教育’课,而且是老师抽空讲讲,无作业、无考试,什么内容已不记得了。”一位高三在校生如是形容他的“健康教育”经历。更多学生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表现陌生:“健康教育课?从未上过!”,“生物课算不算?”
曾经有师范学生在她的QQ空间里描述在学校当实习老师的经历:“一次上生物课,讲到青春期生理卫生的时候,因教材内容涉及性知识,我顿时睑红心跳,甚至不敢抬头看学生。讲完课检查学生笔记的时候,看到有学生这样记录———‘膀胱的作用是储存尿道’。该生也很委屈,指黑板。原来,是我因为心慌,将‘尿液’写成‘尿道’了……”
健康教育融入生物课程,体育老师讲授生理卫生……这是记者走访广州近20所中小学得到的初步印象。其中,接近半数学校或以班会、或以自习将“青春期健康教育”一笔带过。“健康教育课‘让位’给英语、数学等主课课程已见惯不怪。”广州越秀区一中学教师对记者坦言,升学压力面前,健康教育一直都“无关紧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陈学敏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