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通航两年以来,其助力吉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作用已经凸现
8月份,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公司班子成员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他们都在为落实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领导指示和吉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关于机场业发展的决议精神而奔忙着。董事长张军先是到正在建设中的长白山机场现场办公,然后飞去延吉机场视察扩建工程进展情况,同时还忙着督促检查长春龙嘉机场的扩建和总体规划的落实情况。
在张军和班子成员奔忙的背后,是吉林省民航机场业正在展开的一幅宏图——要在“十一五”期间构建“一主四辅”的机场格局,使龙嘉国际机场、延吉机场、长白山旅游机场和通化机场、西部机场成为吉林省经济腾飞的巨大助推力。
从大房身到龙嘉的现代化提升
2005年8月27日龙嘉国际机场正式通航之前,大房身机场一直担负着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空中门户功能。由于受到军民共用、地理位置、建设规模等诸多因素限制,国内航空公司中只有少数几家落户长春大房身机场,通往国内外城市的航线只有30多条,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长春的对外开放。
在大房身机场工作了30多年的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副总裁孟泉提起当年的情景仍然感叹不已。“最初的时候,候机楼就是普通的二层楼,我们的办公室也很简陋,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只能是硬件不足软件补。”孟泉回忆道。
鉴于此,1995年,吉林省做出决定,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机场!经过艰苦复杂的立项、可行性研究,2001年8月29日国务院通过长春龙嘉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6月10日,机场建设指挥部进入现场,新机场开始平整土方。
原机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刘胜阳至今还清楚记得施工队刚入场的情景。“那就是一大片玉米地,中间有所废弃的学校,就成了我们的临时办公室。条件很差,当时大伙还编了顺口溜,‘白天招蚊子,下雨漏房子,晚上湿被子,喝水拉肚子’”。
尽管条件恶劣,但建设者的热情高涨。从飞行区场外排水工程到石头口门水源引水工程,从追加跑道长度和候机楼面积的设计谋略战到倒排工期抢进度再到国内民航史上少见的新旧机场成功转场,许多原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集思广益、奋勇向前的战斗精神中,出人意料地完成了。
龙嘉机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政忘不了那段战斗的岁月。“从指挥长张军到普通一线施工人员,大家都是摸爬滚打在现场,当时就是一个信念,早日建成机场,早日通航!”
身为龙嘉机场建设协调小组组长的原吉林省政府副秘书长王葆光告诉记者,如果说在建设和设计过程中分别体现了一个“勇”字和一个“智”字,那么在整个机场建设过程中贯穿着一个更重要的“和”字。正是由于吉林省、长春市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机场建设者们的精诚团结、高效合作,才使得龙嘉机场能够按计划成功开航。
对此,作为机场建设指挥长的张军深有感触。国家民航总局和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关心新机场建设,先后多次到机场视察指导。当时的省长王珉经常到机场现场办公,吉林省发改委、建设厅、财政厅、交通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厅、公安厅、监察厅、工商局、环保局和长春市政府等单位组成的机场建设协调小组,对机场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快速解决。民航总局和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也派员到现场,在行业标准上严格把关。
有一件事他至今印象深刻。2005年7月,当时机场建设正进入攻坚阶段。由于新机场开航后,所有原来飞往大房身机场的航班要改飞龙嘉机场。按照国际航空组织的规定,这个信息必须提前公布。公布信息就需要确定机场具体地址、名称等,而当时这些都还没有定。于是,机场建设协调小组会议再次召开。
“工作效率的确是非常高的,省内需解决的问题一个上午全部搞定,民航总局也采取了特事特办的方法,一天内完成了审批手续。如果说是我们自己去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那就很难想象啥时能办好了。”张军告诉记者。
从“形似”到“神似”
——打造管理型机场
2005年8月26日上午9点,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省长王珉同时掀起鲜红的“盖头”,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揭牌。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的停机坪,4.3万平方米的候机楼,3200米的跑道,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气息令许多在大房身机场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唏嘘不已。
在鲜花和笑声中,善于思考的张军又和班子成员一起开始考虑龙嘉的未来。龙嘉通航,新鹰展翅,到底能飞多高,还要看下一步的管理和提升。他心里明白,机场建设是一场流血流汗的战斗,机场管理更是一场挑战。
2005年7月,国家民航总局和吉林省政府同意,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与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公司联合重组。
张军认为,这是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发展的一次机遇,如果能借助首都机场的管理优势,将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由资产管理转变为资源管理,必然会全面提升现有资源价值,真正成为现代管理型机场。
为此,吉林机场集团从2006年开始,根据首都机场集团《关于成员机场实施主辅分离与专业化重组的指导意见》,对龙嘉机场所属非航空业务进行了专业化重组和主辅分离,先后成立了广告、商贸、餐饮、贵宾、地面服务、配餐、设备维修等七个专业化公司。同时,将能源、物业、航空安保等业务实现了主辅分离,基本上实现了管理型机场的“形似”。
吉林机场集团自然不会满足于“形似”,2007年,是他们实现管理型机场从“形似”到“神似”的关键一年。他们设定的目标是,建立规范的管理型机场和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机场资源价值。
吉林机场集团在管理中认识到,要真正成为高效的现代化管理型机场,人才是关键。就龙嘉机场来说,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层和一线员工来自原来的大房身老机场。如何让大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管理机制是摆在吉林机场集团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为此,集团着力完善了人才管理储备培训体系,通过专业技能类、功能类、统筹类三种培训全方位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
龙嘉机场安检一部负责人王雪丹有着十几年的安检工作经验。她告诉记者,他们深知安全检查对航空运营的重要性,除了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外,安检部门还针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例进行即时培训。
经过两年的运营,龙嘉机场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国航、东航、南航等多家航空公司,航线通达香港、汉城、东京、仙台等境内外近30个城市,日航班量平均70架次,旅客日吞吐量为7000人次左右。更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自从机场开航以来,安全形势平稳,经济效益显增。
“空中门户”助力吉林老工业基地发展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通航两年以来,其助力吉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作用已经凸现。
就长春市来说,通过龙嘉国际机场的建设,机场至长春的高速公路被扩建为六车道;吉林大路今非昔比,沿路房地产业、销售业、餐饮娱乐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机场所在的龙嘉镇更令人刮目相看,区位优势和临空经济日益凸显,地价日渐高涨,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热捧的“宝地”。不但如此,依托新机场的空港经济也应运而生。
“空港经济”是依托机场优势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通过机场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促使资源、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其附近集聚,从而形成功能多样的经济贸易形态。
长春市二道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二道区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仅20公里,是进出机场的必经之地。这里原本是长春市比较落后的区域。龙嘉机场通航后,二道区的区位优势立即显现出来。正是在这种优势资源的强力吸引下,去年一年,香江集团、广东安华集团、香港吴珩(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二道区投资,开发君子兰花卉产业、高科技产业等诸多领域。目前,以机场为导向的空港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并越来越占据二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
吉林机场集团在发展中认识到,只有把机场的发展规划融入到区域发展规划中,才能实现机场与当地经济的互促互荣,才能取得更加长久的发展。为此,他们依据下属各机场的发展前景和在全国航空网络布局中的定位,对机场总体规划进行全面调整。
根据《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展望》,下一步将依托长春空港开发区的建立,将龙嘉机场建设成重要的中型枢纽机场,将延吉机场建设成重要的干线机场,将长白山机场建设成全国知名的森林旅游机场。与此同时,配合地方政府积极筹建通化机场、白城机场,建成辐射东北、连接全国、通达世界的航线网络,推动吉林机场业在东北“中部崛起”。
吉林机场集团,正在奋力飞向更加高远的天空。
作者:
叶桐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