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授联名诉工程院院士“抄袭剽窃” 院方调查
2009年03月02日 06:21中国青年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6教授的举报信与中国工程院回函。

本报记者彭冰摄

日前,本报接到读者来信,反映有6位教授联名投诉中国工程院院士涉嫌“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问题”。经了解,6位教授多是在本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他们联名投诉的对象是2007年底当选工程院院士的刘兴土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众所周知,唯有在科技领域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而且学风正派者,才能被提名并当选院士。

一方是普通民众所敬仰的院士,一方是6位坚称“据实举报”的资深教授,以及他们长达两万余字的投诉材料。这里边到底是怎么回事?

举报人多是老同事

对刘兴土先生来说,2007年是值得庆贺与纪念的一年。这一年,经由7名院士提名推荐,通过院士评审和选举,年过七旬的他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

刘兴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1994年间,曾任该所所长。

在东北地理所网站,有对刘兴土如下介绍:主要从事全国湿地和东北区域农业研究,是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他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的定位生态研究;主编了《沼泽学概论》、《东北湿地》、《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等专著1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2007年这次增选,是按修订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条例进行的,每个票选阶段,候选人获得赞同票的票数,均由原来的1/2提高到2/3,这意味着候选人必须得到更高的公认度才能当选。同时,增选活动坚持“学风道德一票否决制”。因标准更为严格,故当年只产生33名院士,人数为历届最低。

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当选院士,殊为不易。刘兴土先生的院士申报之路,并不平坦。

2003年以来,刘兴土曾先后3次申报院士称号,从第一次申报起,就有人举报他。2007年院士增选活动启动后,又有若干人对其举报,其中有6位教授(研究员)还联名向中国工程院递交了长达两万余字的投诉材料。

6位联名举报人中,69岁的孙广友教授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他与刘兴土长期在同一地理所工作,是该所退休回聘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广友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泥炭纹泥构造和青藏高原苔原,获得过“竺可祯野外科学工作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科学工作者”。

实际上,6位联名举报人中,有5位同在东北地理所工作,现均已退休。其中,80多岁高龄的黄锡畴先生是我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第一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得主。而75岁的裘善文研究员,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研究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取得过包括国家八五科技进步奖在内的诸多奖项,是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

除东北地理所的老同事之外,另一位举报者,是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我国著名草原生态学专家——李建东先生。

“大家之所以联名举报,一是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为我们都是受害者;二是为了维护科学道德,与学术腐败作斗争;三是为了维护院士荣誉称号,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院士必须"德艺双馨",在学术界起到表率作用。”几位教授说。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