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退休后自办报纸教育儿孙(图)
2008年09月26日 13:43大江网-信息日报 】 【打印

王老办的《家庭导报》

全家开个发稿会

  一位老人、一张报纸,将一个散居7省、200余人的大家族紧密相连,天各一方的40多个小家庭常通信息,友好往来;各家庭之间尊老爱幼,婆媳和睦相处,亲情浓浓。这位老人便是江西省金溪县82岁的离休干部王玉同,由他自办的《家庭导报》自2001年8月“创刊”以来,坚持每月“出版”一期,现已“出版”88期。25日,记者实地采访了这位老人“办报”的许多幕后故事。

  今年82岁的王玉同是金溪县左坊镇后龚村人。他先后在该县公安局、粮食局等单位工作,1983年离休。

  同辈中,王玉同有4个妹妹;自己生养了2儿4女,由此结成有血缘关系的40多个家庭、繁衍后代200余人。除两个儿子带着孙子、孙女住在金溪县外,其余晚辈大多在辽、闽、粤等7省经商、务工、定居,一年之中难得相聚,有些亲人甚至几年难见一面。这让关心晚辈成长的王玉同牵挂不已,1998年,他萌发了办一份家庭报纸让亲友互通信息的念头。然而,这个想法遭到大家的反对,王玉同只得作罢,。

  2001年7月13日,老伴黄伏莲六十岁生日,恰逢北京申奥成功,“双喜临门”让王玉同暗下决心要办一份报纸。当晚,王老便写了几篇文章,次日上街买了刻刀、蜡纸、钢板、直尺等工具,偷偷开始刻板、油印……

  同年8月1日,由75岁的王玉同主笔、主编、刻板、印刷的《家庭导报》正式“出版”。报纸印出来后,大家都被老人感动了,一切反对意见烟消云散。从此,每月一期的《家庭导报》成了王玉同的主要“工作”,踊跃投稿则成了每个家族成员的额外“工作”。

  这份报纸仅有A3纸大小,设有《家庭新闻》、《人在他乡》、《家乡巨变》等10多个栏目,每期用稿10来篇,主要登载家族成员间的创业历程、情感故事、人生感悟等“家事”,是名副其实的“家报”。报纸每月1日“出版”,每期“发行”34份,忠实读者200余人。

  自第二期开始,《家庭导报》不再用蜡纸刻印了,所有来稿由小儿子王小东打印、电脑排版,这大大减轻了王老办报的负担。

  出增刊号召家人为地震灾区捐款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家族成员能否保持做人的道德底线,这是王老最为关心的。因此,办报之初,王老便将自传体小说《革命工作回忆录》在《家庭导报》上连载,教育晚辈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正直做人。《家庭导报》还设立孝顺奖,每年评选一次,以此引导晚辈孝敬长辈,弘扬传统美德。

  爱国教育也是“家报”的永久主题。汶川地震后,王老特地出了一期增刊,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并号召家族成员捐款共10余万元。北京奥运成功举办,他则在《家庭导报奥运特刊》中,把这种欢快的情绪传递给了整个家族成员。

  家庭小报引领家族成员进步

  这份特殊的报纸不但沟通了天各一方的亲情,还弘扬了亲人间的传统美德,令众多晚辈受益匪浅。王老的大孙女、北大研究生王欣在“家报”上撰文:家报使我真正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爷爷总给我无穷的力量。王老的外甥荀铁军现为广州市某部门的处长,他写到:家报犹如航海指路灯,让我在工作中永不迷失方向……

  七年过去了,200余个儿孙接受着王老的教诲,家庭互通信息、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目前,该家族共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学……王老的长子王行胜表示,假如有一天父亲无力办报了,他一定要继续父亲的“事业”。

  陈振寿、记者周文平 文/图

1983年   出版   家报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周文平   编辑: 黄鸣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