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国地位改变奥巴马访华态势
2009年11月17日 07:27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11月15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乘坐“空军一号”抵达上海,开始为期4天的访华行程,这是奥巴马总统就任以来首次访华。 中新社发 汤彦俊摄

中新网11月16日电综合媒体报道 美国总统奥巴马15日晚抵达上海,正式开始对中国的访问。对奥巴马此次行程,《纽约时报》进行了持续的追踪报道。

10月30日,《纽约时报》发表前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之子马克.布热津斯基等人的评论文章,称奥巴马的访问目标包括环境、能源和货币政策等议题,并认为他正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可以突破首脑峰会的既有模式,确认一些具备全局性意义、“可以实现的事情”。一旦这些付诸实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中美关系,并解决两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这些“事情包括”:在美国、中国和巴基斯坦领导阶层之间建立领导人正式沟通机制——美中两国在巴基斯坦的利益是一致的,即消除巴国境内极端主义活动、稳定巴国领导阶层、鼓励巴国经济发展;美中应该支持“三亚倡议”(Sanya Initiative)项目——该项目旨在将美国及中国每年退役的高级军官集合在一起,这打开了沟通的新渠道,进一步扩大军事透明度,有助于加深中美彼此间的了解。

14日,奥巴马访华前夕,《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奥巴马将在北京和中国领导人会晤,商讨如何改善美国这个世界经济霸主及其最大挑战者之间的关系。报道认为,货币问题仍然是最富争议的话题。华盛顿认为人民币估值偏低,北京则担心美元贬值过快,威胁到中国持有的庞大美国国债的价值。

15日,《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债主地位改变奥巴马访华态势》的文章称,奥巴马将要扮演一个“过度挥霍者”向借钱给他的银行表达敬意的角色。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这一事实正改变着中美关系核心。奥巴马的前任推动中国追随西方模式,而他将花较少时间告诫北京,而花更多时间令其安心。

另外,报道还指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顾问认为,过去几年中美之间打交道的范围太窄,只注重反恐和朝鲜问题,而对中国的能源环境政策、及其在东南亚、南非和非洲势力的扩展,美国都关注得太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纽约时报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