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报月刊:中国外交战略转型 打经济牌得政治分
2009年07月03日 08:17中国新闻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

在全球仍在全力对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之际,经济规模占到全球15%的“金砖四国”被寄予厚望。作为四国中经济总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其一言一行更是引人注目。有观察分析人士试图读出此次峰会背后的深意。

分析人士认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正在试图转型的中国外交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也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大国形象提供了一次绝好的机会。西方世界常有对中国的溢美之词:称中国为世界领袖、救世主等等。但中国头脑冷静,掌握尺度,在诸多的大国外交场合中,既不退缩,也不张扬。紧紧抓住在全球事务中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优势,联合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新政策的制定,为自己以及其所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争取更大的国际空间,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从这个意义上讲,“金砖四国”峰会或许将成为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与中国外交奉行多年的“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原则相比,目前中国外交战略显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虽然我们不会完全告别‘韬光养晦’、‘决不当头’这个战略,但目前和今后的中国,将是国际社会的中国,中国将在发展与进步中,展现国际视野中的自信与责任,展现国际社会所信奉的能力与力量,而这个过程的起点就是2009年。”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苑基荣说。

中国外交三次大转型

权威分析人士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国家到地区性强国,再到全球重要国家的上升历程。历数这一过程,中国外交曾经历过三次“战略转型”。

第一次: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出现巨大转变,由“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驱动转变为国家利益驱动,国际形势的定位也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从极左的意识形态因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真正地为国家利益服务。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转变,可以被称之为中国的“外交革命”。

第二次:从“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中国由被动外交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机制的外交转变。这是外交方式的转变意义深远,也被政界、学界普遍称为中国“新外交”。

中国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一直对参与多边机制和维和行动讳莫如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上升是成正比的。只有经济搞上去了,世界才承认中国是大国,不可小觑,国际大家庭才有中国的位子。中国逐步认识到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中国外交开始自信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多边机制规则的制定。

从九十年代初首次APEC峰会起,中国每次均与会,并发出重要声音。中国还主动出击,高层领导人遍访亚洲邻国,广交欧洲、美洲、非洲的朋友,并积极参与世界级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了划时代的大事。中国还盛邀各国政要来中国访问,也举办过上合峰会,48个非洲国家元首聚会北京的非洲论坛北京峰会等,尤其是2008北京奥运期间,百余国元首络绎于途,前来北京观看盛会。

第三次: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当年,推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领导人邓小平曾给中国外交定下基调:“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二十年来,中国领导人严格遵循“韬光养晦”战略,对内发展经济,强身固体,对外近睦远和,避免冲突。经过二十年的卧薪尝胆,务实低调,终于结出累累硕果。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事实上,“韬光养晦”的战略正逐步淡出中国外交的历史舞台。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悄然转型,在今年初中国发起的“正月外交”中,便可初见其端倪。

2009年伊始,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世界其引人注目的有:2月10日至17日,胡锦涛对沙特阿拉伯、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亚非五国进行国事访问。

1月27日至2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并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2月8日至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拉美的墨西哥、牙买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以及欧洲的马耳他进行了正式访问……。

中国领导人高密度出访掀起了2009年中国“正月外交”首个高潮,也成为中国外交主打经济牌的首次尝试。在国际金融危机变局下,中国发出了深化国际经济合作、重塑世界金融、经济体系的强烈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集体外交行动中,中国领导人言论之开放,目的之鲜明,让许多外交观察人士吃惊。

例如,温家宝的欧洲之行被许多媒体戏称为“环法之旅”。由于执意会见达赖喇嘛,上任不久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与北京交恶。携带庞大经贸采购团的温家宝访欧,绕过法国,将邻法国家悉数访遍,签下许多经贸大单。访问背后敲打法国之意不言而喻。

一位曾长居北京的法国外交人士表示,萨科齐政府显然没有料到北京会在达赖的问题上如此强硬,彼时颇有骑虎难下的尴尬。这才有后来借G20伦敦峰会之机,发布新闻公报主动向中国修好,实现两国关系转圜的故事。

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北京的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说:“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了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智慧,懂得如何‘危’中求‘机’。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越来越多的外交分析人士相信,中国外交正在从“韬光养晦”逐步走向“有所作为”。而中国在外交上打“经济牌”得“政治分”,或许可被视为此次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一种十分高明的手法。(邢如风)

<< 上一页12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镜报月刊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