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文:谁在制造G2幻象
2009年05月22日 07:51中国青年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李鸿文

作为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即便不算最严谨,至少也表现出了一位学者对世界事务的敏锐洞察力。他所创造的“中美国”(Chimerica)一词,有可能与他的哈佛同事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分享同等荣耀。这个词本来有特定含义,指的是中美两国“生产—消费”的共生关系,但在中欧峰会之际,有关 “中美国”、有关G2的话题,被欧美主流媒体热炒,却另有所指。尼尔·弗格森看在眼里,心中自然别有滋味。

埃尔韦·德卡穆瓦在法国《论坛报》上撰文,认为世界正在“走向美中两强独霸时代”。作为三边委员会欧洲副主席,作者首先检讨欧洲,说曾经颇有远见卓识的欧洲错过了机会,内部不和缩小了欧洲面对中国和美国各自利益时的施展余地。而美国为了优先考虑自身的问题,暂时将传统理念和政治搁置一边,奥巴马将中国提升为亚洲的优先伙伴,日本的地位降为第二。美国与中国的合作对世界而言意义非凡,这剂解救世界的灵丹妙药,其关键成份不是军事而是货币,中美之间的货币和经济合作是务实和双方努力的结果,正在带动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

法国人的看法得到英国人的认同。《卫报》发表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中国将与美国一道,成为两支“权威力量”,成为“世界两强”,而G2能否成为 G3,也就是说欧洲能否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支重要力量,则要看欧洲是否能发出统一声音。这个观点和德卡穆瓦的看法表面一致,但立场不同,欧洲大陆和英国互相埋怨,似乎一条英吉利海峡决定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愈是表达团结的愿望,愈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分歧。

米利班德是西方第一位公开支持建立 G2的在任政治家,俄罗斯前总理基里尔·祖布科夫在《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撰文分析,英国外交大臣在如此有争议的问题上的表态,未必就没有和美国盟友商量和协调,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英美两国的愿望,但这一想法仍然让人疑虑。如果说与美国的经济联盟对中国具有意义,那也只是在世界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的美元储备使美国人能暂时制止信贷泡沫,作为回报,美国对中国军力及政治影响力的提升装作视而不见。但因为地缘政治的矛盾,不管布热津斯基的支持者们多么希望利用中国来遏制俄罗斯,美中联盟都不可能。

同样表示疑虑的还有美国外交学会。该学会两位高级专家在《外交》双月刊上撰文指出,G2两国集团实为海市蜃楼。文章说,呼吁美中两国增进合作无疑合乎逻辑,但并非解决问题的惟一之道,这将抬高人们对两国开展高层合作的期望值,而这种期望值不仅无法实现,反而会加深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实质性分歧。

乔纳斯·帕内洛—普莱斯纳更直言不讳地指出,G2话题可能是一种错觉。作为丹麦政府亚洲事务高级顾问,他在美国太平洋论坛《PacNet》上的文章分析,G2建议意味中国是一个全球大国,但实际上它不是,而且中国人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美国人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国家上。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来说,G2都将引发盟友和朋友的反感,而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

当然,也有一些怀疑中国领导世界能力的声音。卡里尔在美国《新闻周刊》上的专栏文章称,现在,世界领导人默不作声地向中国低头,视中国为能力十足的超级大国。但中国是否真准备好发号施令吗?今日亚洲是一个混乱、多极之地,不适合等级制度。中国经济规模比邻国大很多,但技术、人均GDP远非无人能及。英国《卫报》社论也强调,断言中国霸权来临为时尚早。那些有关中国将轻易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观点,忽视了国际政治日趋多极化的特征,也忽视了有关中国经济的基本事实。

众声喧哗,还是看看中国的官方立场吧。温家宝总理在布拉格出席中欧峰会时重申,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欧洲人听到温总理敞开心扉的表态,不会再忧心忡忡了吧。

中美国   卫报   幻象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李鸿文   编辑: 贾思玉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