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以一战前德国比中国蠢在哪儿?

网友评论()2014.01.27 第98期 总第98期 作者:岳中行

安倍眼中,中国一切恢复与自身体量相符的力量的行为都是对日本的挑衅

1月22日,在瑞士出席达沃斯论坛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一些国际媒体记者座谈,会谈期间,安倍称,“目前中日之间经济相互依赖,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彼此有着重大共同利益,这同当时的英德一样”、“但英德间的经济关系这并未阻止1914年大战的爆发”。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24日就安倍的讲话做出回应:“如果日本领导人想谈历史,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事实。1910年,日本强行吞并朝鲜半岛,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起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又挑起太平洋战争。回顾这段历史,谁是战争的制造者,谁是麻烦的制造者,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诚然,在东亚的历史上,紧随西方列强之后的战争制造者,只有日本。反观中国,自1840年以来,一直处于民族和文明发展的最低谷,不懈地寻求、试验民族复兴的路径。这个过程中,偏有恶邻像嗜食腐肉的秃鹫,在中国这个巨人身旁时时窥伺,寄望于分食巨人倒下后的身躯。

中国人没有给它们这个机会,150年来,有战争、有饥馑,有瘟疫、有灾荒,数以千万计的同胞辗转于沟壑,数以百万计的儿女洒血在疆场,换来了分崩离析的中国重归一统的机遇,更换来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点点曙光。

毋庸讳言,面对这样的民族复兴图景,中国人的心情绝难平静,甚至分外敏感。毕竟面对过去100多年被欺凌、被压迫、被蔑视,乃至被奴役的苦难史,民族主义可能只是普通人的应激反应,一俟外力作用便喷薄而出,爆发出惊人的声势。这样的情境落在自以为成熟的国家眼中,自然难以理解甚至暗生疑虑,进而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与一战前的德国、二战前的日本相提并论。

然而,情绪并不能代替理智,作为一个刚刚迈过民族复兴的刻度不到一半的国度而言,扩张也好、侵略也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都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一点,作为后进强国的中国与1914年的德国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或许只需要“铁和血”就能攫取阳光下的生存空间,而前者则仍需在国际分工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千方百计地用科学、用贸易、用文化将自己的座次向前挪一挪。

回归到中日关系上来,即使是安倍也不得不承认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但在他眼中,中国一切恢复与自身体量相符的力量的行为都是对日本的挑衅,这种思维无疑仍旧陷于零和博弈的逻辑之中,毫无共赢的期望。

无独有偶,在一战前的欧洲,恰恰有一个心态与日本类似的角色,那就是希望洗血普法战争战败耻辱的法国,无时无刻不注视着德国的崛起和背后盟友英国的眼色,只不过,法国的仇恨是建立在巨额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被割让的基础上,而日本则是在中国善意免除了战争赔偿之后,窃取了中国领土钓鱼岛并罔顾旧日默契狠狠上演了一出购岛闹剧。

由此看来,纵然安倍将日本比作一战前的法国已是厚颜无耻,遑论自比为当时决定世界格局的英国?说到底,当今的亚太关系格局中,日本已无可避免的成为美国的马前卒和棋子,安倍想翻身重做棋手,绝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相比之下,美国前国务卿、著名战略家基辛格2010年的论述更为恰当:“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的DNA中都有对抗因子,让两国关系成为一种不断增长的对立关系,类似于德国和英国从友谊走向对抗一样,除非两国的领导集团采取坚实的步伐来逆转这样的潮流。”但在沟通渠道畅通的中美关系基础上,两国完全不可能重演一战前英德的历史,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

“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对此,笔者认为还可以添上一笔——“肯定不包括日本”。

岳中行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作者其他文章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