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以一战前英国比拟日本目的何在?

网友评论()2014.01.27 第97期 总第97期 作者:岳中行

时下的中国与一战前德国有着根本区别,当今的日本更没有资格和往昔的英国相提并论

1月22日,在瑞士出席达沃斯论坛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一些国际媒体记者座谈,会谈期间,安倍称,“目前中日之间经济相互依赖,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彼此有着重大共同利益,这同当时的英德一样”、“但英德间的经济关系这并未阻止1914年大战的爆发”。

对此,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24日在接受采访时作出回应:“这一说法时空错乱,莫名其妙。现在的世界与一百年前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和平是有保障的。”

同时,舆论的关注也在持续。《时代周刊》甚至打出了“日本和中国是否会开战”的大标题,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则在博客中写道:“也许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会阻止世界发生这样的灾难。但是它让我感到惊骇。尤其让我震惊的是安倍援引一战例子时那种漫不经心得几乎是随意的方式。”

确实,尽管中日两国的“愤青”们的“中日必有一战”论调已经喊了一百年,但以官方身份公开威胁中日开战的日本首相,安倍仍是二战后的头一位,所以,无论他在这个比喻上叠加多少字的“和平”定语,都无法掩盖他“麻烦制造者”的本质。而若我们深究安倍晋三以一战前英德关系比拟中日的寓意,就能发现安倍的狼子野心绝不简单。

安倍将中日与一战前英德做比,令人产生最直观的联想就是一战爆发前,由德国挑起的海军军备竞赛。据《20世纪欧洲史》的记述,1900年-1914年,德国海军军费从740万英镑增至2240万英镑,增长202%;同期,英国海军军费则从2920万英镑增至4740万英镑,增长62%。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史实,安倍之后问答明显早有准备和引导性:“中国军费开支的稳步递增是亚太地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

但是,表象的相似只能是表象,时下的中国与一战前德国有着根本区别,当今的日本更没有资格和往昔的英国相提并论。

首先,20世纪初的英国仍堪称日不落帝国,与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的矛盾是争夺世界霸权的核心利益碰撞,军备竞赛也好,外交联盟也罢,都是为了维护它所制定、主导的国际秩序。而当今的日本,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只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的亚太战略中的一部分,甚至连其自以为强大的军备,在建设思路上也是作为美军辅助力量的存在,根本没有资格和当日的英国相提并论。

就此而言,深受《和平宪法》和美国意志双重束缚的安倍,反复爆出挑衅邻国的言行,再将日本比作英国,暴露的正是他企图重新武装日军,借“中国威胁论”过桥的投机客本质。

其次,一战前的英国力图维护的是以欧洲均势为基本原则国际秩序,它既是这一秩序的制定者,更是主导者和维护者。反观日本,身为雅尔塔体系处置的战败国,借助朝鲜战争的东风实现了经济的自主化,又以巨大的经济存量为资本,谋求军事上、外交上的重新崛起,本质上是对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安全秩序的挑战。

退一万步说,日本以东亚秩序的制定者、主导者自居,只能暴露安倍等政客对于当年侵略历史的死不悔改和心向往之。众所周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历过多次战争才树立了他亚洲强国的地位,但无论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还是干涉苏俄的战争,归根结底都是以西方列强马前卒的形象出现的,是为世界霸主英国主导的远东秩序火中取栗。

唯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之中,借助军国主义的末日疯狂,日本政客才得以切割东亚、太平洋的国际秩序。这场春梦也随着广岛、长崎的两颗核弹落下和苏联红军的铁流碾过而了无痕迹。再结合安倍对《永远的零》这样歌颂侵略电影的赞许,我们似乎可以了解这位自称“希望永不再战”的日本政客是如何的心口不一了。

最后,将英德的终极一战与紧密的经贸关系联系到一起,更显安倍挑拨离间的阴险之极。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以巨量的出口而被视作“世界工厂”,不仅仅与日本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与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更是互相依赖。既然经济关系不能维护中日的和平,当然也不足以成为其他国家的安全保障。

同时,将经贸考虑从影响中日关系的核心因素中剥离,也可塑造中国不按常理出牌的国际形象,乃至于误导西方对于中国战略目标的认知,消解中国政府多年来树立起的“韬光养晦搞经济”的和平形象,进而营造日本政府被动应付的“受害者”假象。

综上所述,安倍晋三抛出“中日关系可比一战前英德”的怪论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借西方流传日久的“中国威胁论”和意识形态疑虑颠倒黑白的伎俩之一。当然,这些手段与其说是铁了心与中国为敌,莫如说是为了借中国的桥过他自己国内的河,一旦跨过“修宪”、“建军”、“重整军备”这几道门槛,安倍复兴日本军国主义“光辉”的狐狸尾巴自然将袒露无遗。

岳中行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作者其他文章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