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的土豪名片和辜鸿铭的小辫子一样吗?

网友评论()2014.01.09 第86期 总第86期 作者:岳中行

网传陈光标英文名片图

自称“中国首善”的江苏商人陈光标终于冲出了微博,在美国媒体网站上坦然接受外国网友的“群嘲”。对于陈个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据美国Business Insider网站1月8日报道称:“陈光标是个大无畏(audacious)的男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号称要用10亿美元收购《纽约时报》。”

该报道称,陈光标的英文名片或许能反映他的心态。他到纽约之后给美国记者们发放了一堆宣传材料,这张英文名片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并不确定他是如何获得这些头衔的,不过无论如何这张名片都令人震惊。”一系列的“最”头衔明显起到了“亮瞎”观者双眼的效果,其中一条美国网友评论甚至直接粘贴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维基百科链接……

标哥是否自恋成疾,仍有赖于医生的诊断,单看他的“土豪名片”,笔者啼笑皆非之间,却不禁想起另一位名人——能用典雅的英文宣扬中国文明,偏偏自己留辫、纳妾,称道女子缠脚、吸鸦片的辜鸿铭。

以辜鸿铭的博学多闻,不会不知道留辫、纳妾、缠足之类行为在西方人眼中的“愚昧”,甚至堪称时人贬损中国文明低等、落后的几大标杆;同样,以陈光标的精明狡黠,也不会不明白自家过往种种早就落在西方媒体的眼底,诸如“暴发户”、“自恋”、“无知”、“热衷政治”之类的标签一样是躲不开的标靶,甚至早已成为中国一部分新富阶层的通用标签。

既然如此,这二人为何要把这套绝不轻松的行头穿戴得如此齐整,甚至推波助澜呢?

辜鸿铭在《在德不在辫》文中指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事实上,只有当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换句话说,在辜鸿铭的眼中,欧美人不会因为自己行为上的趋同而产生尊重,而只会以强弱来衡量不同。这种渗透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念在百年前流传甚广,在今天同样没能消失无踪,陈光标的恣意高调,未尝不是对这种观念的践行。不过,辜氏对于“丑行”的践行是面对西化大潮的无奈、是逆反,而陈氏的践行则是面对媒体传播的表演、是顺应。

就陈光标的收购之行而言,10亿美元的报价相对于《纽约时报》的体量而言,实在近似于一个笑话,至于他雄心满满的“对纽约时报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更是表演意味大于实际意义,试问对一个自己根本买不起、买不到,乃至于不想买的媒体而言,怎样的改造蓝图不都近乎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吗?

一次无疾而终的收购“秀”,花费了两张机票就让标哥冲出《环球时报》,成为《时代》、《华尔街日报》甚至《纽约时报》的座上客,别管他“拆旧金山海湾大桥”的次要目标能否成功,此次美国之行已经是稳赚不赔。无怪乎有论者提出,若要解读陈光标的行为,必须先还原到生意逻辑,方才知其所以然。

所以,标哥买报纸是生意,拆大桥是生意,在新闻发布会上拿出为自焚者整容的137万美元账单,义正言辞地谴责法论功一样是生意。只不过美国的主流媒体还不习惯中国土豪跨国逆袭的方式,以一种相对被动的态度来面对陈光标一记紧跟一记的话题组合拳,毕竟这种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形象“走出去”的“独走”,很难寻找真实的落点。

因此,当美国人费力分辨这个给他们制造了诸多话题、笑料的中国商人身后的意识形态线索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无奈。同样的问题一样困扰着他们的中国同行:冲出“慈善秀”范畴的陈光标将向何处去?

是去非洲赈济灾民?还是去南美洲保护热带雨林?跳出中国的陈光标看似有着无尽的选择,但一条细线却将他的出发点绑得死死。依赖个人私德形象无限放大产生的溢出效应兑换利益的陈光标们,如果投资营造的个人形象找不到兑换利益的对象,对于他们而言,那些号称慈善的所作所为又有什么意义呢?

归根结底,没有抱持道德教化宏愿的官府,就不会有苦心经营个人形象的标哥。走出去的陈光标仍旧是那个陈光标,只不过最近中华大地风调雨顺,慈善牌打得着实不顺手,正巧摸到一张民族主义的王牌,便顺手甩将出去,合不合时宜只有当事人知道。

岳中行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