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方言复兴,是“新时评”崛起
2009年07月31日 17:51南方都市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小沈阳

是什么阻碍了方言热?是经济地位,还是“推普”?

方言的魅力,其实也容易被外界因素所遮蔽,小沈阳、郭德纲的语言接近普通话,全国能懂,而黄子华、周立波的红火,则被认为是有外部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在湖北评书艺人何祚欢眼中,方言的好不好听,方言曲艺在全国的影响力如何,是和当地经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这位在湖北拥有极高知名度的说书人,被当地媒体称之为“话家”、“活着欢”,他现在已经极少登台了,只是偶尔去位于武昌的一家火锅店耍一耍,场子不大,观众也不多,但何祚欢认为,在那里演,面对的观众是真正喜欢曲艺的“交流很真诚”。

在武汉这座曾经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城市,即使在80年代,也是在全国经济排位极其靠前。“武汉话的调,跟武汉的经济地位有关。”何祚欢认为,80年代之后,很多人就开始不知道武汉话了,为什么会这样?主要还是武汉的经济地位在那个时期开始衰退。

“京剧里,有一个叫前期的‘老生三鼎甲’,里面有个余三胜,湖北罗田人,比他稍微晚一点的谭鑫培,是湖北武昌人,还有米喜子,米应先,湖北崇阳人。当时他们唱得很有名气,凡是唱京剧的,都得学他们的腔调,这样才有了湖广韵在全国的流行,包括豫剧,也用湖广韵的腔。武汉话的影响跟它的经济地位绝对分不开,一直到80年代,武汉还是经济重镇,但是现在已经发生了改变。

“经济发展的情况,决定了这个方言的是强是弱,以弱势方言为表达方式的曲艺很难出来。”钱乃荣说。

钱乃荣最羡慕的还是粤语的生存环境。“从大方言的生存环境来看,北方方言的生存环境最好,其次粤语的生存环境也很稳定。但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后,吴语方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比如在上海,除了允许沪剧、越剧、滑稽剧等戏曲存在外,报刊不刊登上海方言文章,一个时期还停止上海话的广播,不播出讲上海话的电影电视片,不演出方言话剧,因此上海方言还停留在不见书面语的状态。”

地处岭南的广东,粤语的强势地位确实相当明显,但是,广东人只能“消费”黄子华、张达明这样的香港栋笃笑明星,本地并没有出现能和上海的周立波进行呼应的人物。实际上,粤语曲艺也有一段“非常时期”。

自1956年2 月6 日以后,国务院签发了《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推广普通话在全国强势推进后,“地方曲艺和戏剧的影响失去了方言的载体,丧失它的魅力,当时,粤剧、潮剧在一定程度上多少受到了影响。”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詹伯慧的方言研究,甚至也无法逃脱同样的命运,“全国都在推普,研究方言还有什么用?”詹伯慧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受到波及最大的,当属方言话剧。

“50年代中后期,由于当时极左路线的影响,粤语话剧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面临被压制、被撤销的厄运。”广东话剧团粤语队实际上共遭到四次撤队的命令,被称之为“楷叔”的广州讲古名家的张悦楷,在和林兆明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感到现实的荒谬简直是不可理解的,“为什么要撤销粤语队?很简单,前三次的撤销,据说理由是:“全国要实行汉语规范化,要推广普通话。’”而第四次的理由,是“莫名其妙”的闹宗派。

在那段时期,粤语队也经常遭遇不平等待遇。“1975年,要粤语队搞一个揪‘走资派’的《风雷激》,安排在省调演期间演出。但有些人事前已定下策略,如果演出效果好,则交由普通话队或省粤剧团改成粤剧上京参加调演。这是要让粤语队来当别人的垫脚石。每当有什么下乡支农、参加四清、社教等等任务,粤语演员队便要作为‘全团代表’一次又一次地下乡。但遇到普通话队要参加省或全国戏剧调演,粤语队便要停演让路。”楷叔为之感叹不已。

粤语话剧的命运,在“文革”结束后得到了扭转,但是,已经将剧团和观众割裂开了的市场,需要花不少时间和长久耐心重新培育观众。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钟刚 潘惠文 马富娟   编辑: 高欣艺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