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轶可是多元社会的守卫者
2009年08月07日 09:59东北新闻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日前,“快乐女声”十进七的比赛在下半夜结束,曾轶可令人略感意外地被淘汰。在告别舞台之际,这个“话题女生”还为观众留下了若干谈资,比如她的现场表态两次被插播广告覆盖,比如她与潘辰的拥吻以及评委们的动情告白,再比如,粉丝朱颖贤一句“只要可可快乐,我真的宁愿汶川再地震一次”让舆论哗然。

无论如何,这个女孩的“绵羊音”搅动了2009的春夏,“快女”再次抢走了所有选秀节目的风光。 一直有人怀疑,曾轶可一路进入“快女”全国十强,背后必然有商业摆布,是典型的炒作。我倒觉得,“炒作”本身应该是一个中性词,除了有损公平原则,它并不天然地具有社会危害性。

换一个角度想想,假如没有曾轶可这个沸沸扬扬的话题人物,“快女”大概找不到别的办法,来对抗不公正的游戏规则。谁都清楚,除了将其推向深夜时段,广电总局还不断为“快女”添加着镣铐。在此境遇下,“快女”居然又聚集了足够多的围观群众,很是了得。

我在“快女”舞台上看曾轶可的演出,既没有激动得泪流满面,也没有义愤得青筋暴跳。她的歌写的很有特点,情感表达真实而纯净(好音乐断断不是可以策划出来的),唱功平平,但也没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这就是我个人的观感。 无论如何,她的出现丰富了这个舞台,也丰富了人们的思考方式。

曾轶可提供的争议话题,其实非常具有社会价值。对于演唱而言,技巧的展示和自我的表达哪个更重要?推而广之,这样的思考与辩论显然不应局限于音乐本身。让人欣慰的是,居然有那么多曾轶可的支持者,足见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审美理念正变得多元起来。

现在,“绵羊天使”离开了。套用当下的一句网络流行语,一定是有人喊曾轶可回家吃饭了。那么,这个人是谁?数目可观的反对者?突然“反悔”的评委?还是完成了商业策划的幕后推手?

我总感觉,喊曾轶可回家吃饭的,可能另有其人。假如他是对“快女”不断追加限令的有关部门,你不要感到意外,这推测至少在逻辑上是站得住脚的,符合有关部门一贯的思维。

曾轶可的争议性,让“快女”在深夜依旧可以放光彩,这让某些人不爽;更重要的是,在有关部门看来,巨大的社会争议本身就是洪水猛兽,必须加以控制。 除了有关部门,也不乏一些杞人忧天之士站出来表示,类似曾轶可这样的争议人物,将使我们的社会失去审美判断的基本标准。 很遗憾,我并不认为他们所谓的标准就是唯一的,不容质疑的。

争议、喧嚣都没什么可怕的,真正让人忧虑的,恰是对多元价值观的表达的限制。《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哈耶克曾发出警告,建构一个同质性的实体社会,切割掉所有差异和不可化约的价值,谋求“一元论的社会观”,这是相当危险的,它可能指向的是一个极权社会。

社会的宽容、理性不可能在单一价值体系内实现,相反,它必然要生成于一个价值观多元、表达自由的环境。 只不过,多数中国人还没有理性表达个人价值评判的习惯,观点交锋往往升级为人身攻击。这并非争议话题本身出了问题,也不能因此否定争议的意义

从李宇春到曾轶可,湖南卫视的这档选秀节目一直为我们贡献着极具热度的争议性话题,其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大大超过了小女生们的歌喉本身。 期待着下一届“快女”继续奉献话题人物,以及让某些人坐立不安的喧闹。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高欣艺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