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意”,那是一定要尊重的,而多了“网络”二字就变味了。“网络民意”处境很是尴尬:或被批评“不理性”,或被批评缺乏“代表性”,一些地方官员更是视其为洪水猛兽,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
    这时候,新华社发文肯定“网络民意”显得尤为重要。看了下面这篇新华社的文章,估计网友们都会开心的笑了。
[ 新华社:“网络民意”在争议声中推进中国公民权利保障 ]

如果没有网络民意的推动,石首事件会被我们知道吗?

一具尸体引发的群体事件

6月17日,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起因于一起“厨师非正常死亡事件”。 家属怀疑死者的死因,将尸体停放酒店大厅,引来众多的围观群众,群众数量一度高达数万人。随后,湖北省公安厅、省武警总队、荆州市公安局从各地抽调了上千名武警、公安干警到石首处置事件…… 【详细】


寻找真相,网友总比地方政府积极

面对这样一起涉及上万群众的群体性事件,当地官方的解释未能成功说服死者家属和公众。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政府的新闻发布都语焉不详。于是网友们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 【详细】


网络时代,政府怎能遏制“众声喧哗”?

石首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和网民们的反应充分说明,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如果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怎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 【详细】


灵宝案:中国解决问题的“非典型性”范式

“灵宝范式”,既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它只是我们在完全变成法治社会之前的所有问题解决方式中的一种,是一种“非典型性”范式… 【详细】


从杭州飚车案看网络生态

过去我们认为网络上网友都是分散的,认为这是没有秩序的、杂乱无章的。可是,从这件事当中,这些网民却集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意志… 【详细】

那些害怕、打压网络民意的地方政府,应该牢记胡锦涛和温家宝对网络的看法和意见。

胡锦涛:政府决策要重视网络意见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交流时曾表示,自己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他表示政府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不知道,石首市政府在群体性事件爆发后做出的决策,有没有汇聚网络民意?【详细】


温家宝:群众有权利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不知道,对于石首市政府部门领导在涉案饭店中有利益关系的质疑,网友们是不是有权知道真相?…【详细】

“网络民意冲击波”


“一呼百万应”现象不应该叫“网上群体性事件”,应该叫“网络民意冲击波效应”。 “网络民意冲击波”借用了物理学上“冲击波”这一概念,用以表达网络民意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强大影响。【详细】

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的解决问题模式,网络民意在当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网友推一推

网络社区在现实中已演变成民间舆情的集散地。特别是一些来自底层的弱势人群,更愿意把自己的冤屈和诉求写在网络社区的论坛上。近期一些热点新闻许多都源于网络,如“西丰县委书记派人进京抓记者”、罗彩霞“顶替门”等新闻线索都是由网友首发于网络社区…【详细】


媒体报一报

由于网络监督中缺乏道德自律和必要的法纪约束,滥用“人肉搜索”,特别是一个“爆料”出来后,众口异词的乱象和复杂局面,令人难辨真假。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并由此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详细】


官员动一动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现象:网络捅一捅,官员动一动,网民先行动,官员后行动。网络不动,官方就可以装聋作哑,糊弄百姓。借助网络的力量,使人们看到了反腐败的希望,可以说网络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其实我们宁愿相信法律会做在前面,而不是让网民们推动…【详细】

调查

1.你怎么看网络民意?
是个好东西,应该保护和提倡
容易走向网络暴力的一边,应该限制
利弊各半,不好说
2.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学历  
职业  
 

龚自珍在《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一文中说,衰世看起来和盛世没什么两样(比如:“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但如果观察有才之士的处境,你就能看出区别了:“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
    推而广之,其实“民意”与“才士”同,只有不受束缚,这样的社会方才当得起盛世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