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历史学家唐德刚
2009年10月30日 15:11经济观察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我看来,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弯弯曲曲、有上有下,许多历史,恐怕还要等到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评断。”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焦建1958年4月,胡适离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在台去世。1972年,哥伦比亚大学影印发行《胡适口述自传》。1979年,唐德刚将上述自传译成中文。在中文稿译编付梓前,他便着手写一篇序文。谁知,一下笔便一发不可收,最后竟写了洋洋10余万言,于是,干脆单出了《胡适杂忆》一书。

2009年10月26日晚间,这位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的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因肾衰竭过世,享年89岁。

1920年,唐德刚生于合肥县西乡山南馆的唐老圩老宅。他在老家读了私塾和小学,到合肥上了中学。1939年秋,唐德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4年后毕业,他从重庆来到大别山区的岳西,当了两个学期的中学历史教员。1944年,又应安徽学院史地系主任李则刚之聘到立煌做讲师,教《西洋通史》。1948年,他自费赴美国留学。

唐德刚到美国两年后,美国入侵朝鲜,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因为学生不能随便回国,唐德刚因此留了下来,他主修欧洲史和美国史,随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取得美国国籍,留校执教。

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前后达15年。1962年初起,在哥大东亚研究所做研究员的他兼任哥大中文图书馆馆长达7年。1972年,唐德刚又被纽约市立大学聘为该校亚洲学系教授,后又出任该系系主任12年之久。

身为中国近代史大家,唐德刚也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从整理、抢救史料的重要性、紧迫性考虑,唐德刚萌生了搞口述历史的念头。50年代后期,唐德刚在哥大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动员美国的社会力量参与此事,意在把中国旅外的各界要人过去的经历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出版,传诸后世。

他与当时政要如顾维钧、李宗仁、陈立夫、张学良等人多有接触,和当时人在纽约的胡适则为忘年之交。曾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晚清七十年》、《张学良口述历史》等。 其中,最为大陆读者所熟知的,是《晚清七十年》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都曾经出版过唐德刚的著作。

在《胡适杂忆》这本书中,唐德刚认为是“胡适选择了杜威。陈独秀选择了列宁。两位老友……搞一国两制,一分为二,分了70年。如今地下相逢,又可以合二为一了”。“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是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

《胡适口述自传》和《胡适杂忆》这两本书如今已成为研究胡适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有人干脆戏说胡适自传为“三分胡说,七分唐著”。

在接受一次记者采访时,唐德刚谈到过历史学家的作用,“谁说历史学家不能对现实说话!我是历史学家,我知道过去是怎么回事,我当然可以对现实发言。我的看法可能不对,对不对需要时间来检验。搞历史的要有一套历史哲学,我们不能拿中国的历史跟英国、跟罗马比。”

“在我看来,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弯弯曲曲、有上有下,许多历史,恐怕还要等到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评断。”唐德刚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焦建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