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变的比较不公平正义吗?
2010年02月22日 09:29华夏经纬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评社台北2月22日电(评论员 刘性仁)日前根据“行政院研考会”的电话民调,问到台湾最近一年,整体社会较以往更为公平正义的民众观感时,“非常同意”及“还算同意”共计百分之四十一点一;然而却有百分之四十九点五的民众,并不认为马当局上台后,台湾社会的公平正义较以往进步,这样的民调结果是民众的直觉反应,值得马当局加以重视,除了在未来将列入为施政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及亟须补强的地方外,更将落实台湾民本社会中“民众的小事,就是当局的大事”之不变真理。

虽然民调结果显示认为公正与不公正的民众差距并不大,但显然由于差距不大,马当局才更有努力的空间,才有改善的希望,倘若当民众形成一种既定的负面刻板印象时,恐怕届时不只对施政满意度不佳之意思表示,亦会进一步透过“立院”的施压展现对于“政院”的不信任,更会进一步对于各项选举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项民调结果,姑且不论社会公平正义之哲学义理上的讨论,也不针对公平正义的内涵进行探究,回归到台湾现实生活层面,以更简化的说法,综合经验意涵上的讨论,转化为民众听得懂之语言,就是民众的幸福与快乐感,当台湾民众大多数有幸福及快乐感,自然便不觉得社会是不公平正义,只有让民众觉得是幸福快乐的社会,才是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此次民调,民众认为台湾不公平及正义,或许与经济上贫富差距、社会上无法充分照顾弱势者及“司法”上不能满足民众期待,有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在经济上,展现在富人与穷人购买力的差别上;社会上对于各种弱势团体,马当局照顾明显还有努力进步的空间;在“司法”上对于扁案侦办的结果,多数台湾民众是相当不满的,因为扁家付出与获得完全不成比例,至今还要藉由政治参选来脱困,怎能令人满意?如何给人民一个说法交代?

更重要的是,失业现象更会增加民众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加深社会不公印象,因此降低失业率对马当局来说刻不容缓,解决结构性失业必须立刻着手,对于日后两岸经济协议(ECFA)签订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考验,更要即刻去补救,协助其度过困难,增强其竞争力,使其能够增加幸福感,化解被剥夺之失落与不如意感。

坦白说,自吴敦义“院长”上任后,已经替“行政院”扭转不少负面形象,对于“行政院”民调下跌亦找到停损点,“吴内阁”及各“部会”之努力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但在努力之余,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在各方面政策研拟上,亦有更加积极主动的必要性,面对各方有心或无心的严格检视,“政院”除了虚心接受外,对于正确的政策及对长远发展有利的政策,更应该要加强说明,以精简易懂的语言,化解民众的疑虑与不解,只要对台湾短期及长远发展有利,都需要义无反顾去推动;另外,对于民意的反馈,不光只是从数字上去做改善及补救,更重要的是给民众一种感觉上的改变及观念上的创新。

针对有半数民众认为台湾社会变成较不公平正义,必须分析个中原因,牵涉到有理性层面及非理性层面,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及环境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许是因为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相对剥夺感增加,产生不平之叹;或许是因为“司法”不公,法院判决未获民众信任,没有用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相同的案情,无法合乎比例原则;或许是因为特权及走后门现象充斥;或许是因为道德败坏,袒护有权有钱有势之人;或许是无法落实“使用者付费、受限者受偿”之公正原则;或许在执法层面给人不公平之对待;或许在权威上展现出“官大学问大”及“财大气粗”等印象,种种都是造成民众对于社会不公平观感的原因之一。

另外,要探讨经济层面的公平性,自然无可避免会提到所得分配与贫富差距,对于个别家庭所得收入多寡,代表其在社会上的地位与价值,也显见其能购买的商品及数量,因此民众当然在意;另外税制公平、财产来源是否正当、财富累积是否合理,也是左右“民众对于社会是否公平正义”之评价。

在中国大陆,同样也面对公平正义问题的考验对于社会公正的探讨,一直也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其中关于贫富差距问题,更是每年“两会”所不可缺席的热门议题。回顾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收入普遍渐渐提高,生活情况有了很大改善,自从1978年邓小平倡导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正经历着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化到城市化、工业化。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正如一般西方国家一样正在逐渐拉大之中,成为困扰大陆改革及发展的社会难题,更直接影响到中国大陆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有效遏制社会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便是大陆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大陆《当局工作报告》中,也不时出现解决对策,以化解对于社会不公平正义的呼声。

总之,满足庶民生活,增加民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及自信心,才是化解民众对社会不公平正义的解决之道。台湾此时此刻,必须建立社会正义、社会情感、社会和谐三位一体之社会,避免出现当局与民意有落差的情况,不可否认,台湾社会有慢慢走向社会民主的倾向,从对于油价、电价及手机费的管制、到利率上限管制、肥猫条款、赋税改革等政策都清楚可见台湾正在实行社会主义的影子,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当台湾走向所谓的社会主义式的“公平正义”,这难道是台湾民众所渴望的生活吗?

部分媒体一再炒作,认为马当局施政置社会公平正义于不顾,这样的批评似乎有欠公允,除了显见其政治斗争的本质外,应具体点出不顾社会公平的项目,并以事实为基础,固然马当局在社会公平正义上,民众不尽满意,但毕竟也有四成的民众认为社会是公平正义的。职是之故,对于“研考会”的民调,“政院”应抱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虚心努力,大步向前,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刻不容缓,如此方能维系其生存,更进一步须提高民众的幸福及满足感,相信民众对于未来将是更加乐观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性仁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